今天是2024年最后一天,各高校、媒体等纷纷发布2025年新年贺词,超多精彩语句,用在作文中惊艳阅卷老师。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为大家整理如下。
最新知识点:2025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资料福利
高中作文提升,素材积累十分重要。同学们日常学习之余,也需关注近期的国际、国内大事、热门电影、重大赛事、新闻热点、时下潮流等内容,这些可能都会出现在作文考试中。
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汇编》电子版版资料,囊括高三整个学年的作文素材,可以帮助同学们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领取方式如下】
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领取资料
2025各大高校媒体新年贺词
上海交通大学2025新年贺词
聚力改革谋发展 奋发图强谱新篇
党委书记 杨振斌 校长 丁奎岭
全体师生医务员工、校友们、朋友们:
大家好!
新元肇始,万象更新。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时代征程和交大人坚实奋斗的脚步,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敢为先。2024年,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锚定战略目标,汇聚改革合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奋力书写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交大答卷。
这一年,我们追求卓越,厚植“近悦远来”沃土,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学校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各类人才计划入选数全国领先,优秀领军人才和具备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王振义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7位交大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位青年教师在全国青教赛斩获一等奖,居全国第一。多个集体、个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优秀教学奖、青山科技奖等国家和上海市各类荣誉称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稳步推进。
这一年,我们春风化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在交大”展现新成效。强化立德树人,“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稳步推进。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交大“哪吒”团队问鼎全国总冠军;第十九届“挑战杯”专项赛再创佳绩。全面推进“AI+HI”赋能教育教学十大重点建设任务,着力构建交大特色的智慧教育体系。以面向未来的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启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拓宽本科生自主转专业渠道。加大力度鼓励引导学生开展基础研究领域创新研究,20名本科生、36名博士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大中学衔接育人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进一步提升,整体生源质量持续稳居全国高校前茅。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奔赴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巴黎奥运会上交大学子摘金夺银谱写荣光。
这一年,我们踔厉奋发,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交大科技实现新跨越。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首次同时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创新团队奖,时隔十年再获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总经费数、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位列全国第一,项目总数连续十五年全国第一、连续八年突破千项。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优化重组与新增取得重要进展。聚焦关键领域系统发力,“开拓二号”海底采矿、“海龙 IV号”深海探测、“河图洛书”核能显微,服务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推进集中区、自由区和融合区的“三区模式”;对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先后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心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型智库和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在人文社科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上海市正式发布实施《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学校与闵行区携手启动“大零号湾一公里孵化器”,贯通科技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与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上海行”四次走进交大,有组织的科研体系彰显示范效应。
这一年,我们拥抱世界,拓展志同道合朋友圈,“全球交大”打开新局面。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与南洋理工大学、名古屋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慕尼黑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续签合作协议,与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欧洲高等商学院等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签署协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办学三十周年,举办“中国与世界”论坛共商全球变局与走向。发起成立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举办U21国际大学联盟2024年全球教育大会,持续实施全球挑战计划、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深化校地合作,先后与辽宁、新疆、海南、安徽等省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宁德时代、华谊集团、上海医药等重点行业龙头单位深化产学研合作;郑州研究院、长三角(苏州)创新研究院等区域性创新平台实现实质性运行。服务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和高等教育布局,启动崇明校区建设,即将启用医学院浦东校区,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入驻虹桥商务区“交·通之窗”。定点帮扶云南洱源县工作再获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新成立比利时、意大利等7个校友组织,海内外校友捐资助力,与母校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这一年,我们凝心铸魂,绘就以文化人新画卷,“活力交大”焕发新生机。全新提质升级的科学大师剧《钱学森》在香港上演,原创话剧《海菜花开》入选中国科协2024年度科学家故事舞台剧重点推介剧目。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第五期“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圆满落幕,学生合唱团在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荣获两项金奖和组别冠军。成功举办第50届校运动会,打造“校运年”综合性体育盛会。钱学森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经过改陈升级全新亮相。全球直播李政道先生追思会,传承科学家精神。学生中心大楼竣工落成,浩然高科技大厦改造启用,健康创新大楼、闵行北校区未来技术策源创新区开工建设,闵行校区东区生态林景观正式开放。附属瑞金医院闵行院区共建协议签约,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助力优化医疗结构布局;“环交大闵行校区基础教育生态区”建设深化,附属闵行实验学校、附属浦东临港实验中小学揭牌启用,师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2024年,我们创新发展、步履铿锵,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答卷”,其中有成绩和赞誉,也有付出和汗水;有坚守和奋进,也有温情和大爱。我们向所有奔赴热爱、勇毅前行的交大人致敬!
蓝图令人鼓舞,使命催人奋进。2025年,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全方位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规划部署今后的发展战略和主要建设任务,奋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答卷,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交大人新的更大贡献。
新年即将到来,祝福大家和顺致祥、幸福安康!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同济大学新年贺词
风劲再扬帆 奋楫开新局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方守恩 校长 郑庆华
风雨兼程又一年,华章新启。值此岁序更迭之际,我们谨代表同济大学,向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海内外校友,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同济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
即将过去的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济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弘扬“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以团结奋斗为笔,饱蘸爱国深情,在教育强国新征程上奋力书写崭新的同济篇章。
2024年,我们高举旗帜,步履坚定。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心存敬畏,以纪正身,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学校发展添动力、增活力。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记使命,挺膺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注入同济力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同心向党,旗帜飘扬,学校办学底色愈发鲜亮。
2024年,我们向新而行,蹄疾步稳。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全力推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开花,在“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道路上勇毅前行。传统学科加速转型,人工智能类课程上新,多个特色大模型上线,应用场景再扩容,智慧校园“十大工程”和辅助决策“驾驶舱”亮相。逐绿而行,以科技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和能源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做好深度融合“大文章”,深化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2024年,我们奋发有为,成绩刷新。坚持培育栋梁之才,立德树人迈出坚实步伐。以“巩固、调整、转型、提升”为工作主线,统筹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重组成立交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6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培育未来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领域。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续写新篇,亮点频现,本科升学深造率超过70%。时代新人“卓越·星”计划引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同济学子在学科、奥运会、创新创业等竞赛场上摘金夺银,捷报频传。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显著提升,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进展顺利。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80项,创历史新高,其中基础科学中心、创新群体、杰青延续资助项目、重点类项目、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取得新突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数持续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居上海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地平台、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有新突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营造人才辈出、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识才、爱才、敬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筑起创新人才高地。近悦远来,国家级人才获批数同比增长32%,高层次人才“浓度”持续提升,一批教授获国内外重要学术荣誉。强信念、铸师魂,评选教书育人先进奖,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教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坚持高校知识溢出,为经济社会发展再添新动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嫦娥六号、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和人民城市建设中勇担重任、不负使命。推出系列新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朋友圈不断壮大。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德国总理朔尔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接连来访,引进来、走出去,中德、中法、中意、中西等对欧交流合作空前活跃,传统友谊历久弥坚。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版图,做强“留学同济”品牌,吸引全球学子纷至沓来。坚持深耕文化沃土,为强国建设厚植精神根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江南园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同济精神和文化,增强师生凝聚力、向心力,校园环境品质提档升级,打造文化育人新高地。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教育强国,同济何为?征途万里,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改革风正劲,扬帆再出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只争朝夕,同舟共济,沿着转型发展新路奋勇前行,推动“同济号”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添上同济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全国人民幸福安康!祝全体同济人岁岁年年,共欢同乐,嘉庆与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