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I(人工智能)微专业正在高校逐步推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城市学院等多所高校均开设了该专业。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相关内容,详情如下:
推荐阅读:2026北京高考各科目知识点汇总
2026北京多所高校同时开设AI(人工智能)微专业
目前,AI(人工智能)微专业正在高校逐步推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城市学院等多所高校均开设了该专业。和已经全面覆盖市属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不同,微专业实践实操课占大头,旨在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大学生AI交叉创新能力。一起来看,这几所高校微专业的开设情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微专业2025年招生简章》介绍,人工智能微专业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设一组人工智能核心课程,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素养,能正确理解工作中遇到的人工智能技术问题,并具备一定的解决有关人工智能技术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
培养既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又拥有良好人工智能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使学生今后能够跟踪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不断学习、自我提升,能适应社会技术进步和职业发展需要。
专业特色
1. 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 因材施教
核心课程聚焦关键技术:设有人工智能与Python编程、机器学习方法,机器视觉等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原理。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操作,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2. 人工智能分层式系列课程体系结构
依托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科优势特色,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办学条件和优越的教学环境,构建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适合不同基础学生学习的人工智能分层式系列课程体系,满足“信息+智能+”背景下不同学科、不同潜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 注重实践教学,打造课堂即战场
配备专门的实验项目课程,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模型训练到系统部署,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构建 “课堂即战场” 的沉浸式学习环境。
4. 跨学科资源和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
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控制科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注重跨学科资源和知识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复杂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教学计划

北京工业大学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是北京工业大学落实教育部“双千计划”部署,支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北京市“2441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建设项目,旨在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跨学科视野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该微专业的学习,学生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本专业场景,提升运用大模型与智能算法解决复杂工程与行业问题的综合水平,成长为服务国家智能产业发展和北京数字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
🔹懂原理:
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核心算法,具备独立分析与解决智能问题的基础能力。
🔹会编程:
熟练运用Python及主流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如PyTorch或TensorFlow,具备算法实现、模型训练与系统调试能力。
🔹能应用:
能够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具身交互应用等典型场景中独立完成人工智能项目开发与优化。
🔹可融合:
能够将人工智能方法与自身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形成“AI+X”的复合创新能力。
教学计划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采用周末或者晚上授课方式,开设5门课程,浓缩了人工智能领域核心学科知识,搭建了“1门语言工具、3项技术和1个系统”的核心知识体系,共计10个学分,学习周期为2年。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与百度公司强强联合,推出“人工智能及应用”微专业,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AI人才培养项目。本专业由校内人工智能骨干教师授课,部分课程与百度资深工程师共同授课,结合真实企业案例,带你深入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并有机会走进百度参观交流,零距离接触行业一线。
专业特色:
✅ 名企合作:课程融入百度AI技术应用,结业获北林+百度双认证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 双师授课:北林团队夯实理论基础,部分课程由百度工程师传授实战经验。
✅ 灵活学习:部分学时为线上课程,线下实践强化互动。
教学计划

未来,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在更多高校开设。市教委本学期启动了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引导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开设由6至8门核心课程组成的紧凑型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强实践的专项学习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