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即将在4月启动,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2-2024重庆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2025考生可作为参考.
入围、录取数据:2024年39所高校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录取分数线汇总
除了传统高考外,大家需要了解上大学的不同招生途径,增加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近几年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开始重视强基计划招生,这个能进入985大学的特招机会。低年级的同学可以提前了解早做规划和准备!北京高考在线整理了《高一高二高三强基计划培养规划指南》资料,给予不同起点考生强基计划培养规划建议!
点击下方按钮领取资料
另外我们还为考生们准备了强基备考交流群,扫码进群可直接小伙伴一起交流~
扫描二维码进群
2022-2024重庆大学强基计划测培养方案
目前2025年重庆大学强基招生简章暂未公布,以下2022-2024重庆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2025考生可作为参考。
2024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重庆大学强基计划紧紧围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遵循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培养理念,着力选拔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科学基础扎实、爱国报国情怀深厚的一流人才,全方位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强化资源配置和核心育人要素建设,强化人生志向引导和学术志趣保护,打造强基计划人才培养高地,激励学生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出发,强化使命担当,拓宽创新视野,激发创新能力。
(一)科学的动态进出机制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跟踪培养发展情况,帮助学生挖掘符合个人特长潜能的研究方向与目标。每学年进行阶段性考核,根据学生学业表现情况进行动态进出调整(原则上不再遴选补入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
(二)贯通的本研衔接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学生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达到转段要求后,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直接转入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研衔接培养采取“3+1+X”模式,即本科前三年着重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本科第四年可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X”硕士生为2或3年,博士生为4或5年,具体毕业年限视培养计划完成情况确定。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强基计划各招生专业培养方案,具体专业招生名额以当年度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三)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
强基计划实行小班化教学,实行导师制,围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国际视野拓展、社会责任感塑造、领导力培养、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等提供个性化指导。开展学习与发展综合评价,设立“强基计划”专项基金,为学生参与科创活动、学术研究、海外游学等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2023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重庆大学强基计划坚持“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培养理念,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理工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工程领军人才。学校为强基计划学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同时依托学校重点研究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不断完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强基计划学生进入硕士/博士阶段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年考核和动态进出调整
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跟踪培养发展情况。建立动态进出机制,每学年进行阶段性考核,根据学生学业表现情况进行动态进出调整。
(二)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
强基计划遵循“先理后工”培养思路,即:通过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招生,采取“3+1+X”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其中,“3”是指本科前三年主要以基础学科专业课程为主,“1”是指本科第四年进入相关领域通过项目驱动完成专业基础和选修课程;“X=2”是指本硕衔接,硕士阶段2年,“X=4”是指本硕博衔接,硕博阶段4年(具体毕业年限视研究进展和论文完成情况确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可转段至原专业、软件芯片、先进制造、智能科技等相关领域学习,物理学专业学生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可转段至原专业、先进制造、智能科技、国家安全、新材料等相关领域学习(详见附件2、3)。
(三)其他激励机制
1.强基计划实行小班化教学,实行导师制(学业导师、学术导师)。
2.设立“强基计划”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参与科创活动、科学研究、海外交流等。
3.强基计划录取学生优先享有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奖学金评定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4.通过毕业资格审核的学生,可获得荣誉毕业生证书。
5.符合条件的学生,均享有攻读衔接阶段相关领域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激励政策。
2022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重庆大学强基计划坚持“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的培养理念,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理工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工程领军人才。学校为强基计划学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同时依托学校重点研究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不断完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为强基计划学生进入硕士/博士阶段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年考核和动态进出调整
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跟踪培养发展情况。建立动态进出机制,每学年进行阶段性考核,根据学生学业表现情况进行动态进出调整。
(二)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
强基计划遵循“先理后工”培养思路,即:通过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招生,采取“3+1+X”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其中,“3”是指本科前三年主要以基础学科专业课程为主,“1”是指本科第四年进入相关领域通过项目驱动完成专业基础和选修课程;“X=2”是指本硕衔接,硕士阶段2年,“X=4”是指本硕博衔接,硕博阶段4年(具体毕业年限视研究进展和论文完成情况确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可转段至原专业、软件芯片、先进制造、智能科技等相关领域学习,物理学专业学生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可转段至原专业、先进制造、智能科技、国家安全、新材料等相关领域学习(详见附件2、3)。
(三)其他激励机制
1.强基计划实行小班化教学,实行导师制(学业导师、学术导师)。
2.设立“强基计划”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参与科创活动、科学研究、海外交流等。
3.强基计划录取学生优先享有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奖学金评定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4.通过毕业资格审核的学生,可获得荣誉毕业生证书。
5.符合条件的学生,均享有攻读衔接阶段相关领域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