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6年北京高考作文素材: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2025-08-25 10:33|编辑: 常老师|阅读: 97

摘要

本文整理了2026年北京高考作文素材: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南京照相馆》热映,以独特视角重现南京大屠杀历史,收获观众广泛好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电影素材也需要及时积累,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分享给考生们学习。详情如下:

作文素材:2026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免费福利:

高考作文想要拿到高分,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至关重要。好的素材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体现思想深度和知识储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分类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涵盖名言金句、人物事例、热点话题等,助你快速提升写作水平,

《2026人民日报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免费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75623879435754069

《2026高考语文红楼梦资料汇编》

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75784806843947605

📢 加入我们的社群,🌟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领取独家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还有公益讲座等你来参与!

立即扫码加入,与同行者一起成长!

2025年8月8日国内外大事件

2026年北京高考作文素材: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热映,以独特视角重现南京大屠杀历史,收获观众广泛好评。影片以1937年南京陷落为背景,聚焦吉祥照相馆内七位普通百姓。为求生,他们被迫帮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罪证照片。原本只求保命的他们,面对暴行与同胞惨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决定守护并传递底片,让真相公之于众。这故事灵感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照相馆学徒罗瑾冲洗日军胶卷时,发现罪证并冒险留存,后与爱国青年吴旋接瘍蟲鯗邂即,使照片成为审判战犯的重要证据。导演申奥以“照相馆”为细微切口,采用 “大历史小切口”叙事模式,深入历史背面。影片不仅还原历史现场,揭露日军摆拍“亲善照”粉饰暴行的真相还展现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挣扎与人性光辉。剧组精心还原南京地标,如中华门、挹江门等,以及历史照片场綁爬彐讒賂裆瘠式,让观众仿若置身那个动荡年代。

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观后感1:

影像的伤痕

——《南京照相馆》里的时代褶皱

当纪录片里的摄影师颤抖着举起相机,镜头对准被炸毁的明故宫时,取景器里晃动的不仅是碎砖断瓦,更是一个民族难以愈合的伤口。《南京照相馆》最震撼我的,是它让那些沉睡在档案馆里的老照片“开口说话”每一道相纸的折痕里,都藏着时代碾压过的褶皱。

有张照片让我彻夜难眠:穿旗袍的女子站在照相馆布景前,身后是手绘的中山陵。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眼神里有种与笑容不符的惶恐。解说词说,这是1937年12月8日拍的,三天后日军进城,这家照相馆成了临时避难所。女子最终没能逃出去,照片是从遇难者口袋里找到的。我忽然想起《拉贝日记》里的记载:“南京人争相拍照,仿佛预感到要与世界诀别。”镜头在此时成了生命的浮木,明知救不了命,却仍要抓住最后一点存在的证明。

片中对比了战前和战后的秦淮河。战前照片里,画舫上的歌女临水照影,岸边照相馆的幌子随风摇摆;战后同一角度,河水泛着油污,只剩下断了的船桨卡在淤泥里。摄影师后代说,他祖父曾对着两张照片痛哭:“相机能留住美景,却挡不住炮弹。”这让我想到本雅明的“灵光”理论——机械复制时代的影像,本是为了让美永恒,却在战争中沦为创伤的见证。就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纵然被风沙磨去色彩,衣袂间的悲悯仍能穿透千年。

最动人的是那些被修复的照片。有张儿童照边角烧焦了,修复师用三个月时间一点点还原孩子的笑脸。“你看这里,”她指着屏幕上的像素点公众“当时他嘴角沾着糖渣,说明拍照前刚吃过好东西。”这些被技术唤醒的细节,让冰冷的历史有了体温。就像考古学家拂去青铜器上的铜绿,露出的不仅是纹饰,更是先民的呼吸。

片尾字幕升起时,屏幕上闪过无数张现代南京人的笑脸: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阿婆,大学门口拥抱的情侣公园里吹泡泡的孩子。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此刻的笑容,正被新的“照相馆”-- 手机、监控、无人机--记录着。而这些影像,会成为未来人眼中的“历史”吗?我想起片中老摄影师的话:“拍照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是为了让好日子,真的能好好过下去。

雨丝敲打着影院的玻璃窗,像在为那些没能走进春天的人轻唱安魂曲。我摸出手机,拍下窗外湿漉漉的霓虹。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对抗遗忘的方式:用新的影像覆盖旧的伤痕,让每一道光都照亮前行的路。

02

照片里的生命重量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昏黄的相纸在显影液中渐渐浮现轮廓时,我总想起纪录片里那个镜头:1937年冬,南京城的照相馆玻璃窗被炮火震碎,碎玻璃映着逃难者慌乱的脚印,像给凝固的时光划开了一道血口。《南京照相馆》用数百张老照片串联起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更是无数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生命,在镜头前留下的最后倔强。

片中最让我心头震颤的,是那些普通家庭的合影。穿棉袍的父亲把孩子架在肩头,母亲鬓角别着绒花,背景里的照相馆布景画着虚假的西洋建筑--他们大概从没想过,这帧精心打扮的影像会成为家族相册里最沉重的一页。有位老人对着泛黄的照片流泪:“我祖父总说,拍照片那天特意给我买了糖葫芦,说要让我记住日子。”可后来的日子里,糖葫芦的甜被硝烟熏成了苦,照片里的笑脸成了幸存者余生反复摩挲的念想。这让我想起汪曾祺在《跑警报》里写的:“战争年代的人,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能拍下一张照片,就像给生命买了份保险。”

镜头扫过照相馆的账簿时,那些用毛笔写就的人名突然有了温度。“李记布庄,全家福,大洋五角”“张小姐,单人照,修眉”,墨迹未干便遭遇兵燹。馆长后代说,祖父总把底片藏在墙缝里,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买防潮的油纸。这些底片上的划痕,何尝不是历史的抓痕就像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在封闭的黑暗里熬过千年,终要在光明中诉说被遗忘的故事。

最讽刺的是侵略者留下的照片。他们举着相机站在废墟上狞笑,镜头里的南京城断壁残垣。但纪录片巧妙地将这些照片与市民自拍并置:同样的街道,前者是刺刀下的屈辱,后者是手机镜头里的烟火气。这让我想起加缪的话:“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南京的照相馆毁了又建,镜头里的人来了又去,唯有对生命的敬畏,在显影液里代代相传,走出影院时,暮色正浓。街角的婚纱摄影店灯火通明:新人笑着调整头纱的弧度。

我突然明白,那些老照片里的人没能等到的春天,正被我们好好地过着。而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因为生命的重量,从来都在时光里稳稳扎根。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高考作文素材电影《南京照相馆》

2025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2025-07-23

2020-2025北京高考试题答案资料领取2025-07-16

2025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英语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2025-06-09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