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高考作文模拟题+范文

2025-08-21 15:03|编辑: 李老师|阅读: 56

摘要

本文整理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高考作文模拟题+范文的相关内容,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目前,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已揭晓,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可以多多关注这类热点,可能会出现在语文试题中,同学们也可以把这些人物运用到作文中,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高考作文模拟题+范文,分享给考生们学习。详情如下:

作文素材:2026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倾情推荐:

感动中国人物,可以作文一些经典人物事例写入作文中,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相关资料,点击链接可免费领取~

感动中国人物作文素材汇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80439245605315004

此外,我们还准备了人民日报的相关素材,点击链接可免费领取~

人民日报高中语文作文素材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75528232728664661

获取北京各区最新试题答案、作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北京高考在线交流群”,群内分享高考升学政策、高考知识点、升学规划指南、强基综评特招等信息,还有时不时掉落科目资料、选科资料、报考讲座各类福利哦~

扫码进群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范文4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高考作文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多样的人生轨迹:有人在外界对其事业 “不可能成功” 的预判中,以执着定义了坚守;有人在群体被贴上 “落后” 标签时,用行动重塑了集体的模样;有人在国家某一领域 “起步晚、基础弱” 的评价里,凭拼搏书写了突破的篇章。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路上,“被定义” 如影随形,或中肯,或偏颇;而 “自定义” 的权利,永远握在自己手中,它让平凡突破局限,让梦想照进现实。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材料分析

一、核心内涵:“被定义” 与 “自定义” 的辩证关系

材料以 2024 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为切入点,揭示了人生中两种力量的博弈:“被定义” 的双重性:既可能是外界基于经验的客观评价(中肯),也可能是受偏见、短视影响的片面判断(偏颇),其本质是外界对个体、群体或国家的价值预设。

“自定义” 的主动性:强调通过行动、选择、坚守等主观实践,打破固有标签,重塑自我价值,体现了对生命主权的掌控和对可能性的探索。

两者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 “被定义” 构成了 “自定义” 的背景和起点,“自定义” 则是对 “被定义” 的回应与超越 —— 无论是接纳中肯评价以完善自我,还是打破偏颇判断以突破局限,最终指向的都是个体与集体的成长。

二、材料层次:从具体事迹到普遍启示

事例层面的分类指引,材料列举的三类事迹为写作提供了明确的切入角度:

个人维度:面对 “事业不可能成功” 的预判,用 “执着” 实现 “坚守” 的自我定义(如治沙人、创业者等);

群体维度:打破 “落后” 标签,以行动重塑集体形象(如乡村脱贫群体、科研团队等);

国家维度:在 “起步晚、基础弱” 的评价中,凭 “拼搏” 实现领域突破(如科技攻关、生态治理等)。

这三类事例提示写作可从个人、群体、国家中任选其一或结合展开,体现不同层面的 “定义与反定义”。

启示层面的价值导向:材料结尾的总结句 “让平凡突破局限,让梦想照进现实” 明确了立意方向:强调 “自定义” 的力量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平凡人通过坚持、行动、创新实现的超越;突出 “梦想” 与 “现实” 的联结,即 “自定义” 不是空想,而是基于实践的价值重塑。

三、写作关联:材料与生活体验的结合点

材料要求 “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意味着写作需在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与个体生活之间建立联结:个人成长中 “被定义” 的经历(如他人对自己性格、能力的标签化评价);以行动 “自定义” 的实践(如通过努力改变他人看法、坚持爱好打破刻板印象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如群体标签的变迁、国家形象的重塑与 “自定义” 的关系)。这些结合点能让文章既有时代性(依托感动中国人物),又有个人温度(融入真实体验)。

四、立意拓展:多元角度的写作可能性

从 “定义权” 的争夺切入:探讨谁有资格定义他人,以及个体如何夺回定义权,体现对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思考。

从 “时间维度” 深化:分析 “被定义” 往往是静态的、基于过去的判断,而 “自定义” 是动态的、面向未来的创造,如塞罕坝从 “荒漠” 到 “林海” 的蜕变,印证了时间对 “自定义” 的见证。

从 “辩证接纳” 展开:并非所有 “被定义” 都需打破,对中肯的评价应理性接纳,以 “被定义” 为镜,以 “自定义” 为笔,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总之,材料的核心是 “如何面对外界评价,如何塑造自我价值”,写作时需紧扣 “感动中国人物” 的事迹作为例证,同时结合个体体验,在具体与抽象、他人与自我的结合中,展现对 “定义” 的深刻思考。

范文一:破 “定义” 之茧,绽人生之花

在时代的浪潮中,2024 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在 “被定义” 的困境中,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 “自定义” 篇章,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人生的无限可能。

“被定义” 的阴霾,常常笼罩在生活的天空。栾恩杰投身航天事业时,外界对中国深空探测多有质疑,认为在技术封锁与起步艰难的情况下,实现探月梦想遥不可及,“不可能成功” 的预判如沉重枷锁。范振喜回到家乡周台子村时,这个典型的山区特困村被贴上 “贫穷落后、毫无希望” 的标签,发展前景一片黯淡。而郑钦文初涉职业网坛,作为中国选手,面对欧美选手长期统治的格局,被认为难以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这些来自外界的定义,或因偏见,或因现实困难,试图将他们的人生禁锢在既定框架内。

然而,他们却以无畏的姿态,冲破了 “被定义” 的茧缚。栾恩杰怀着 “到月亮上去是国家民族的事” 的使命感,带领团队日夜钻研,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一步步将中国的探月梦想变为现实,用成功改写了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 “被定义”。范振喜不顾病痛,将村里承包出去的铁矿收归集体,带领村民修路、建厂,发展特色产业,把周台子村从特困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用实干重塑了村庄的形象,打破了 “贫困不可破” 的定义。郑钦文在高强度的训练与连续征战中,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球技,从世界排名 630 位一路飙升,夺得中国网球史上首枚奥运会单打项目金牌,以球拍挥出了属于自己的荣耀轨迹,击碎了外界对中国网球选手的刻板认知。

他们的 “自定义”,并非盲目反抗,而是基于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与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在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奔赴新疆且末县时,外界不乏 “条件艰苦,难以坚持” 的声音。但他们深知教育对于西部孩子的重要性,扎根讲台二十余载,近 400 名毕业生接力奉献,累计培养 9000 余名学生,用青春与知识在西部教育的贫瘠土地上播撒希望,实现了从都市青年到西部教育开拓者的自我定义。曲亚波在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丈夫成为植物人,家庭重担如山时,没有被 “生活的弱者” 这一定义束缚,白天认真工作,晚上悉心照料家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撑起家庭的天空,诠释了坚韧与担当的新定义。

回望我们自身,在成长的旅程中,同样面临诸多 “被定义” 的时刻。或许因一次考试失利被贴上 “学习能力差” 的标签,或许因性格内向被认为 “不擅社交、难成大事”。但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告诉我们,这些都只是暂时的评判,绝非人生的定论。我们应如他们一般,以积极的行动与坚定的信念,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被定义” 永远无法阻挡那些心怀梦想、勇于 “自定义” 的人。让我们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挣脱外界定义的枷锁,在自我定义的道路上,绽放出独一无二的人生之花,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用拼搏与奋斗,镌刻下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时代印记 。

范文二:挣脱定义枷锁,书写自我华章

人生犹如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漫长征途,在这旅途中,“被定义” 的阴霾常常不期而至。从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非凡经历中,我们深刻洞察到外界定义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领略到他们凭借坚定意志挣脱定义枷锁、书写自我华章的伟大力量。

栾恩杰,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领路人,在投身航天领域之初,便面临着外界对中国航天能力的严重质疑。当时,国际航天强国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与资源垄断,断言中国在航天探索尤其是探月工程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在他们眼中,中国航天 “起步晚、基础弱”,根本不具备挑战月球的实力。然而,栾恩杰并未被这些消极定义所左右。他深知,航天事业关乎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尊严,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飞天梦想。怀着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忱与使命感,他毅然扛起了探月工程的重任。无数个日夜,他带领团队扎根于科研一线,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和有限的资源条件,毫不退缩。从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的新纪元,到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栾恩杰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外界对中国航天的刻板定义,在浩瀚宇宙中书写下属于中国航天的壮丽篇章,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人有能力在航天领域创造奇迹。

郑钦文,这位在国际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金花,初入职业网坛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国际网球赛事中,欧美选手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选手在世界舞台上的成绩相对黯淡,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选手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郑钦文被贴上了 “实力有限,难以突破” 的标签。但她没有因此而气馁,她深知,定义不应由他人书写,而应由自己的汗水与拼搏铸就。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投入训练,每天在球场上挥洒着无数的汗水,不断磨砺自己的技术与体能。在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她一路过关斩将,在面对世界排名顶尖的选手时,毫不畏惧,凭借顽强的斗志和精湛的球技,成功夺得中国网球史上首枚奥运会单打项目金牌。她用手中的球拍,打破了外界对中国网球选手的偏见,重新定义了中国网球在国际赛场上的地位,成为中国网球的骄傲。

范振喜,当他回到家乡周台子村时,这个村庄被深深烙印上 “落后” 的标签。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经济滞后,在很多人眼中,周台子村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穷山村。然而,范振喜却看到了村庄发展的无限潜力。他不顾自己身患重病,毅然挑起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他力排众议,将村里承包出去的铁矿收归集体,合理规划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开山修路,改善基础设施;兴办工厂,发展工业经济;规划新村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周台子村从一个特困村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美丽乡村。范振喜用自己的坚持与奉献,打破了外界对周台子村的落后定义,为乡村振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们的故事深刻地启示我们,外界的定义只是暂时的,真正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念与行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遭遇各种 “被定义” 的时刻。或许因为一次失败的尝试,就被认为缺乏能力;或许由于独特的个性,就被视为不合群。但我们要明白,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我们拥有自主定义人生的权利。

正如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且末县支教,面对外界 “条件艰苦,难以坚持” 的质疑,他们用二十多年的坚守,在西部教育的贫瘠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定义了奉献与担当的青春。曲亚波在家庭遭遇重大变故,面临 “生活的弱者” 的潜在定义时,她凭借坚强的意志,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诠释了坚韧与责任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勇敢地挣脱外界定义的枷锁。不被他人的眼光所束缚,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击退。用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作文素材

2025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2025-07-23

2020-2025北京高考试题答案资料领取2025-07-16

2025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英语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2025-06-09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