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1月3日-1月6日进行考试,语文科目已经考试结束,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四川、陕西语文作文审题提示,详情如下:
八省联考:2025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热门联考题:2024-2025学年全国各省市高三热门联考试题汇总
八省联考作文:2025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语文作文题目
免费福利:
为了方便考生日常积累作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免费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id=341&promotionId=74
试题获取方式: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京考一点通微信公众号
2.对话框回复【309】,获取完整试题PDF文件!
2025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四川、陕西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本是艺术的,是富有同情心的。只是社会阻碍或消磨了。
以上材料你赞同与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演练【八省联考】四川、陕西语文作文审题提示
1. 核心观点:材料指出人本具有艺术和同情心的特质,但社会的阻碍或消磨使其逐渐丧失。核心在于探讨社会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环境中保持人性中美好的艺术与同情心。
2. 关键词分析:
“人本”强调人的本质、内在的特性,这是一个出发点,是对人最初的、应然的状态的一种认知。
“艺术”在这里可理解为对生活美好的感知、创造以及对美的追求。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情心”体现了对他人痛苦、不幸的理解和关怀,是人性中善良、共情的一面。
“社会阻碍”和“消磨”是导致人性变化的因素。社会的各种规则、制度、压力等可能会压抑人的个性和情感,使原本具有艺术和同情心的人变得冷漠、麻木。
3. 立意方向:
-反思社会对人性的影响:可以思考社会在哪些方面对人性产生了负面作用,如竞争压力、社会规则、文化环境等。分析这些因素如何阻碍了人的艺术追求和同情心的发展,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呼唤人性的回归:探讨如何在社会中重新找回人性中美好的艺术和同情心。可以从个人、社会等层面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通过教育、文化建设、自我反思等方式,让人性重新焕发光彩。
探索人性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思考如何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人性的美好。这需要我们在社会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性发展的环境,使社会与人性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从教育与社会环境角度:探讨教育在培养人艺术和同情心方面的作用。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发现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培养同情心,而社会环境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
同时,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审题也存在一些雷区,比如:
1. 片面理解材料:仅关注材料中“社会阻碍或消磨”这一表象,忽略对人性本质和社会影响的深入探讨。比如只列举社会现象,而不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 偏离主题:没有紧扣“人原本的艺术与同情心”这一核心,过度关注其他方面,如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而忽视了材料所强调的人性层面
3. 忽视关键词:对材料中的“艺术”“同情心”“社会”等关键词理解不深刻,没有准确把握其内涵。例如将艺术简单理解为绘画、音乐等形式,而忽略了艺术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力等精神层面。
4. 缺乏深度思考:没有深入思考社会对人产生影响的机制和根源,以及人在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实现价值。比如只看到社会的负面影响,而没有思考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状。
5. 观点不明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达自己对材料的态度和观点,或者在论述过程中模糊不清,没有清晰的逻辑思路。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比分值很高,“得作文者得天下”!很多同学因为自身储备素材不够丰富,导致考试时无从下笔!要想作文写得好,日积月累很重要!
加入“高中作文素材交流群”
获取最新作文素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