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4.太平天国运动:
1851 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 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 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 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 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 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5.辛亥革命:
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6.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 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 6 月 5 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 人。
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 年 7 月,中共二 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7.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 年 1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18.北伐战争:1926 年 7 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19.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年 10 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0.长征:1934 年 10 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 告长征胜利结束。
21.遵义会议:1935 年 1 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内容: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 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7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 攻的序幕。1948 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 生;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 解放斗争的士气。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54 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的“共 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 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4.民主法制建设:1982 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这部宪法对建国以来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1999 年, 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5.祖国统一大业: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 世纪 80 年 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于 1997 年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6.九二共识:1992 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8.日内瓦会议:1954 年 4 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 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29.万隆会议:1955 年 4 月,亚非 29 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0.打开外交新局面:1971 年 10 月,联合国第 26 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 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中美两国于 1979 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 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第二年,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建交的影响:符合三个国家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1991 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东盟会议;由中国领导创立的 “上海合作组织”,于 2001 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3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985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 2001 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