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深圳二模(高三)语文考试已结束,作文考定理与定法相关话题,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一篇一类(中)优秀作文范文,一起来学习吧!
各科试题下载:2023深圳二模(高三)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2023深圳二模(高三)语文作文材料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遵循“定理”,灵活用“法”
古有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此言确之。定理,是为基本原理,以不变应万变;定法,是为固定的方法。不守定理是为逆流,守定法是为固步自封。因此,吾侪青年应谨明遵循“定理”,抛弃“定法”,灵活变“法”,方能助力人生的大有为。明理之定,知法之变是为重中之基。
理是法的基础,法是理的实践,不守定理不可,固守定法亦不可。唯有守理变法,方能大有可为。
定理是一切的根本之基,不可变,为“法”的实践奠定基础,不守定理则是逆流倒施。定理作为基本的原理、规律,在方方面面均已定下基架,在定理的地基上筑楼,方得高楼大厦。反之则是摇摇欲坠,定理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解题时,只有根据正确的公式方能得出最终答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当时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发展超过生产关系(此处分析欠严谨),致使三年困难时期。定理,作为总结的客观原理所在,有其存在与发生的必然性。它是一切的根基的指导。因此,世有“定理”,而不循定理是倒行逆施。
定法是指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法。我们所处的情况恒处变化之中,“法”不可能“定”,故无“定法”。法以理为基础,理可定,法却不可,这是由事物的变化状况来决定的,亦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方法论所言。古有“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清朝固守“天朝上国”这一思想,终至甲午中日战争换来惨痛教训;苏联数次改革始终没能触及“苏联模式”这一弊处,固守其法,至于解体之下场;而中国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灵活用法,抓住时机,经济迅速发展。个人的情况不同,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国情间亦不可能相同。因此,“法”也不能“定”,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改变,而非固守定法,自断前路。
理,是科学性的基本原理,有其“定”之必要;法,是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方法,有其变之必需。因此,理要定,而法不可定,“世有定理而无定法”之言,由此得之。
在新时代,我辈青少年应谨明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循定理,变定法为发展之道。从《肘后急备方》(应为“《肘后备急方》”)中发现青蒿素提取方法,为治疗疟疾打开新局面,这不正是于定理中发现“变法”的一个正确案例吗?吾侪青年诚应以此为榜样示范,在人生路中明定理,知变法,助力人生。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鳞翔潜翼(应为“戢鳞潜翼”),思属风云。”愿吾侪青年能明理之定,知法之变,助力梦想远航!
【评分】19+19+19-1=57
【点评】
本文评定等级为一类(中)。
这篇文章在寻找标杆文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剖”与“析”。看到它的时候,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这里所谓“众”,即从我们眼前流过的文章,多呈现出“观点+事例”的形式,而少有敢于让思维在“定理”和“无定法”中“少驻初程”,展开笔墨去阐释的;而这篇文章能成为众里之“他”,就在于作者敢于并善于停下脚步去深入阐释。虽然没能打破砂锅“思”到底,但作者能立稳概念、咬紧关系,试着去剖一剖、析一析,已经显出了众中之异,足够让人眼前一亮了。
论述文,顾名思义,重在议论阐述。这篇文章有这样几处值得我们借鉴:
1.立稳概念,阐释内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对事物作出判断的基础。费孝通先生说,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因为阐释概念内涵,能帮我们直达事物的本质;弄清概念的外延,能帮助我们理清道理所涵盖的范畴、类别或事例。如果说作文答题卡是思维的跑道,那么概念就是逻辑思维纵马奔驰的起点。有些考生写作中忽略了概念,或者对概念缺乏阐释,使得思维的坐标缺少坚实的原点,观点打包,多少显得空泛浅表。本文作者开篇就抓住“定理”和“定法”进行简要阐释,并反面假设“不守定理是为逆流,守定法是为固步自封”,推理出中心论点,这样说得实在,论得清楚。
2.咬紧关系,辩证思考。考生面对材料中的 “有定理”和“无定法”往往分而析之,各行其道。本文在第二段即以“理是法的基础,法是理的实践”的整句,简要阐明二者辩证关系,为后文议论立片言以居要,显得简洁而大气。而后文“定理是一切的根本之基,不可变,为‘法’的实践奠定基础”“法以理为基础,理可定,法却不可,这是由事物的变化状况来决定的”两个分论点,则在此辩证关系的视阈下阐述变与不变的区别,在彼此联系的基础上生发新的观点,自始至终彰显了整体观照的思维。
3.善于论证,由果溯因。凡理,须说得清、道得明,才能让人信服。但是不少考生写作中往往把“论”理“析”理给忘记了,直接在文章“强词夺理”,那意思是,我既说了,就是“定理”,你接受就行了,无须质疑“为什么”。那是把读者当作被动的接受者。但是,任何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思维、立场或态度,何况我们的读者是思想相对成熟的阅卷老师?本文作者很善于说理,不仅解释概念“定理”“定法”是什么,表明观点是什么,还深入分析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作者或假设分析,或以“地基上筑楼,方得高楼大厦”比喻论证,或以“反之”进行对比论证,或以“由事物的变化状况来决定的”探寻决定性因素,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出“方法论”的因素,以“理,是科学性的基本原理”“法,是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方法”的不同性质来解答不变与变的原因……总之,作者的思维总是不时探入底里,为我们揭开观点深处的逻辑,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当然,作为考场限时作文,这篇文章在观点的逻辑层次、剖析的深入与阐述的严谨等方面还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对文章“应有的模样”怀着深深的期待,而埋首众里寻他的时候,作者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漂亮的回应。
(点评者 张安群)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