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热播剧《人世间》作文素材,标题、角度、时评都在这里!

2022-03-03 18:56|编辑: 杜老师|阅读: 1873

摘要

现实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正在热播,这部剧涉及的角度很多,值得了解和积累,写进作文很加分,记得收藏学习~

精彩评论

读书的价值

《人世间》中靠读书逆袭的故事,和作者梁晓声的经历如出一辙。

他也出身于贫苦的工人家庭,上山下乡时期当了一名兵团战士。由于爱读书,爱写作,他被兵团推荐到了复旦大学学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直至晚年,梁晓声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认为:“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遍阅群书,是最朴素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和心思,都会化作未来某个时刻的惊喜馈赠。那些融入血液的文字,会带你横渡万丈迷津,奔赴一场花团锦簇的前程。

良善真义

《人世间》放弃了传奇性,以身边人的视角来描写人物传情达义,塑造了可信、可爱、可亲的平凡人形象。

周父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这让他骄傲,在三线建设工作的几十年里与家庭聚少离多也无怨言。他有中国式家长的独断和望子成龙的期待,但绝非封建家长。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判断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好人”。因此,当他确认了冯化成和郑娟是“好人”时,便与女儿、儿子冰释前嫌。

中国故事

《人世间》想要表达的是个人、家庭与群体、城市之间的同构命运。“光字片”是北方吉春市的边缘棚户区,这里有木材厂、酱油厂、拖拉机厂、军工厂等,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人家庭。这些家庭里,有如周志刚这样的支援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也有“六小君子”这样的“工二代”,以及周楠、冯玥和周聪这样的第三代。它是光荣与梦想的同义词,也是困惑与艰难的近义词。电视剧从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乡为故事起点,逐步展开了共和国50年发展演进的宏伟画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事件,而剧中这些工人群体家庭的历史命运也就随之跌宕起伏。这样,光字片就有了极典型的意义,成为了中国城市50年发展的一只“麻雀”,而电视剧也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了。

家国情怀

《人世间》叙说的是双重生活:一是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波澜壮阔,少有小桥流水与田园平静;它总是深刻地影响着所有人的命运,少有人能超然度外、徜徉桃花源。《人世间》的故事从1969年展开,许多青年人的命运悄然扭转。接着,它依次表现了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国企改革、经商热潮、棚区改建等重要社会事件。这些事件是中国社会走过的路标,构成当代社会史,也构成中国百姓命运史。中国社会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每个人是颠簸于其间的小船,或者是一个不带救生圈的泳者,同呼吸共命运。二是个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背景是辽阔的,但编导紧紧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命运,没有戏剧化的强情节推动,更多是生活琐细的细节。一个东北的工人家庭,一群“光字片”的棚区人们,一出烟火气扑鼻而来的百姓生活之剧,就此徐徐展开。比如开篇的第一集,周家面临着上山下乡的抉择。周秉义下乡离家,周蓉不辞而别,五口之家就此分处三省四地。父亲拿着洗印好的全家福照片说:“这或许是我们全家最后一张全家福了,难了!”社会生活是风,个人生活是草。风吹草动,即通过细致描写个人命运的“草动”,来折射时代生活的“风吹”,这是编导对中国百姓生活的理解,也是整部《人世间》的艺术逻辑。(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任仲伦)

家庭幸福

家庭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微型标本,蕴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哲理和情感。你写好一家人,打动的是千家万户。周家的故事是全剧的叙说轴心,创作者放弃家庭人设的奇思异想,而是忠实于普通家庭的基本人设。父亲朴实而传统,对儿子严苛,对女儿宠爱。最后却让女儿踩痛了心,踩痛了也爱着,典型的中国父亲。母亲贤惠而顾家,大儿子周秉义有志向且能担当,二女儿周蓉义无反顾而柔情坚韧,小儿子周秉昆憨厚庸常却能竭尽孝心。这是中国人熟悉的家庭成员,就像左邻右舍,就像自己的家。虽然那个年代常常突出“我们”,但只要有个人就有个人的生活欲望。即使是一个大家庭,彼此间冲突与吵架,成为生活的常态。周蓉的突然离家,让父亲心痛而绝然;周秉昆似乎是最庸常的,也是最敏感的,为了父亲的“虚荣”而顶撞;为了大哥的“薄情”而吵架。《人世间》把这种家庭人际冲突表现得真实而温暖,其价值核心就是中国家庭的人伦理想。

女性魅力

《人世间》中的女性群像各有其貌。郑娟是大家最怜爱的角色。同情是人们最愿意付出的情感。她几乎是苦难的化身,降落在尘埃之中,或者说,就是生活中的一颗尘埃。苦难是她生活的本色,她本能地去承受而不扭曲灵魂。“我不值得”,是她对自己的认识,也是对别人的提醒,她担忧连累别人,但她绝不担忧拖累自己,尤其是面对周秉昆的情感。周秉昆与她第一次相遇,导演用镜头渲染出郑娟娇柔且惶恐,让周秉昆的保护欲砰然而出。随着剧情发展,周秉昆读懂了她的最内心:不为低微而屈从生活,却因为善良而牺牲自我,这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芒。(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

父辈记忆

作为一部志于讲述“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作品,《人世间》引发了年轻人的追捧,被称为隔代追剧的典型。它串联起诸多大事记:知青插队、三线建设、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下海”、下岗、棚户区改造……无疑,这些年代记忆与年轻人之间横亘着时间的深沟,怎样达成作品与观众的审美共振?《人世间》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极致的落地感、极致的烟火气。人世间,必有烟火气,拍好了它,观众便不难从百态人生中找到父母、亲友,甚至自己的影子。对个体来说,宏大叙事与大时代只是景深,真实生活着的人才是前景的焦点。

家庭教育

两代6个孩子,4个考入北大清华,固然夸张,但剧中透露的家庭教育“密码”,还是很有价值的。

其一,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角色无可替代。

《人世间》中的“父亲周志刚”,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顽固型家长”形象,在子女教育方面,方法简单粗暴。幸运的是,他常年在外,每两三年才回一次家,教育孩子的机会很少。在周家的家庭教育体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母亲李素华。她大字不识一个,不识字,不等于没文化。文化是可以通过看戏听戏、民风民俗、乡里乡亲来掌握的。李素华是一个既有原则又十分和善的慈母形象,情商很高。这让她处理起家庭问题来,游刃有余。

其二,家长要明白,你养的不是孩子,而是人,一个从“不独立”到最终独立的人。

如果你没有把孩子养育成人,只是养成了“未成年人”,“产品”就不合格,你的家庭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孩子成为“成年人”——不仅是年龄,而且包括心理、生理、品格等所有方面。

  • 1
  • 2
  • 3
前往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考作文素材人世间时评作文

2021-2022学年全国各省市高中热点试题汇总2021-03-10

2025年北京高考各科目知识点汇总2025-02-07

2022年2月全国各省市高中热点试题汇总2020-11-10

没有更多了

  • 2025北京高考

  • 大学录取分数线

  • 北京高考试题答案

  • 高中五大学科竞赛

  • 2025冬令营

  • 港澳高校招生

  • 2025综合评价

  • 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福利领取

    福利领取

  • 强基综评

    强基综评

  • 高考指南

    高考指南

  • 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

  • 选科指南

    选科指南

  • 升学招生

    升学招生

  • 录取分数

    录取分数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京考一点通

bjgkzx 复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