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高三教案: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2011-02-19 17:26|编辑: 刘老师|阅读: 658

摘要

重点中学高三政治教案: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如下,仅供参考。""

 

  重点中学高三政治教案: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如下,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分歧的三个方面

  基本观点根本观点根本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看问题否认 矛盾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上述分析可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2、哲学中的“两个对子”的关系

  (1)“两个对子”的含义:一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二是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两个对子”的区别:分别回答哲学中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 的不同回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于对世界状况怎 么样问题的不同回答。因此,辩证法不等于唯物主义,形 而上学也不等于唯心主义。

  (3)“两个对子”的联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影响和制约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它们都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和唯心也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别.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基本要求

  (1)总的: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具体:

  ①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③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④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论的统一。

  课堂思考1: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论是否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即客观物质世界.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将唯物论贯彻到底.

  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

  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课堂思考2:如何认识当前一些党员和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看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腐败现象是客观存在,但是毕竟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这是支流;广大党员、干部主流是好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联系,反对主观臆造的虚假的联系。要看到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它与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看到反腐败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国存在腐败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坚持联系的观点就要看到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防止和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反腐败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开展反腐败斗争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深入持久地反腐败,才能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

  热点导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进行

  [热点材料]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分析点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这坚持了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反对一点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的观点。当然,此问题也可以从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针对练习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B)

  A.是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C.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以下成语、俗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C)

  ①滴水穿石 ②物极必反 ③刻舟求剑 ④断章取义 ⑤墨守成规

  ⑥失败乃成功之母 ⑦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⑧统筹兼顺

  A.①②③ B.④⑤⑥⑦ C.③④⑤ D.③⑤⑧

  3、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D)

  A.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C.和谐就是美和善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4、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B)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B.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动力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世界上普遍存在着矛盾

  5、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是其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哲学上讲,这些地方政府的做法

  ①没有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C)

  ②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③是用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④坚持了辩证法,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说。“执政有个性,更有共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当然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但同时,也不能不学习和借鉴外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他政党活动共同遵循的规律,也就是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 此话主要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 (A)

  ①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是对立统一的②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④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辨析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分歧。

  答案:(1)这个概括不全面,它只概括了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2)二者的分歧还包括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3)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8、2003年5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陕西省周至县出产的猕猴桃曾热销各地,但是近年来其品质和声誉都急剧下降,特别是去冬今春,猕猴桃滞销,一些果农和冷库经营者蒙受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一些果农在生产季节,不讲科学,盲目追求大果、高产,不同程度地使用果实膨大剂,致使果品质量下降,消费者不仅从口感,更从消费安全角度考虑,对施用膨大剂的猕猴桃心存疑虑不敢吃了。

  (1)猕猴桃从热销到滞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从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看,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答案:

  (1)猕猴桃从热销到滞销,充分说明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

  (2)第一,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客观要求,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第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商品经济活动中,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时间和精力用于产品品种的改良和优化及拓展市场上,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9、材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现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实施这个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必须紧紧依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国家要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1)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2)这些道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上述材料包含的道理有:第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第二,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三,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第四,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2)第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一事物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局部和整体的联系。“实施这个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第二,内因是根据,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必须紧紧依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既要加大投入,进行引导,支持和帮助,体现了内外因关系的原理。第三,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实施和推进”,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第四,“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统筹兼顾搞好其饱一系列工作,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道理。

  10、材料:2003年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实现了我国新一代领导人与俄高层首脑会晤。双方在中俄联合声明中确定了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框架。

  普京第二任期将中俄关系置于重要位置,中国视俄罗斯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将一如既往地把对俄关系置于外交优先方向,与俄方共同努力,推动中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目前,中俄双方虽然因石油管道合作项目搁浅等在经济合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但并未影响两国整体关系发展。中俄两国关系日臻成熟,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去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敲定了中俄关系发展的蓝图,今秋10月,两国元首将再次聚首北京,为今后双方关系发展开辟新的前景。今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周边环境和双方开拓市场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1) 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2) 从政治学角度谈谈中俄既然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何会在石油管道合作项目搁浅等经济合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又为何中俄关系依然稳定发展?

  答案:(1)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都相互联系。矛盾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中俄两国在经济等一些具体的领域存在着矛盾。同时矛盾也具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抓重点,要看到中俄两国矛盾中统一性是主要的,对立面是次要的,因此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原理,中俄两国依然会稳定发展。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俄两国关系也是在曲折中前进。

  (2)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为了谋求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在对外政策的实施中也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不同则是引起国家间磨擦的根源。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利益。②中俄有着各自的对外战略利益和战略需求,它们既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即战略共性:维护世界和平,确保大国战略均势,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维护联合国和国际公约权威,遏制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俄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长期睦邻友好,对两国发展经济都至关重要,通过合作,发挥经济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等;又有基于各自民族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特性,有各自具体的不同的利益。因此两国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外交上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和摩擦,但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又占居绝大部分,因此,两国的关系依然会稳定的发展。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政治教案

高一政治生活与消费教案2014-03-17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教案2014-03-17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教案2014-03-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5年在京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2025-08-07

合肥工业大学2025年在京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2025-08-07

没有更多了

  • 2025北京高考

  • 大学录取分数线

  • 北京高考试题答案

  • 高中五大学科竞赛

  • 2026北京高考

  • 2026强基计划

  • 2026综合评价

  • 2026港澳招生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福利领取

    福利领取

  • 强基综评

    强基综评

  • 高考指南

    高考指南

  • 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

  • 选科指南

    选科指南

  • 升学招生

    升学招生

  • 录取分数

    录取分数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京考一点通

bjgkzx 复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