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958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文件(中发[58]574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1960年成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设有宏德书院、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学学院、数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侯德榜工程师学院、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艺术与设计系等18个学院(直属系)。
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6个本科专业(含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1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
学校注重拔尖人才培养
2008年起开办了法学试验班,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在2009年创办了工程试验班,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类创新人才。2010年学校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2013年学校依托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教师与科研资源优势,成立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班”,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学校推进书院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设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只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且非综合改革省份原则上考生投档成绩应在本省(区、市)投档给我校学生成绩的前50%。试验班采取导师制,有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资深教授担任学生导师,作为“学术引路人”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
第四轮学科评估
评估结果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词 |
A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A-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化学 |
B+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B-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机器工程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工商管理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软件工程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物理学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数学 |
C- | 10010 | 北京化工大学 | 药学 |
师资力量
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58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四青”人才75人次,“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其中在岗26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7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4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
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了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各类名誉学衔和兼职教授。
(数据统计截止: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