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78年,2000年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北京市管理。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建校46年以来,学校秉承“宁静致远 务本维新”的校训,坚持“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办学理念,涵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传承实践育人特色,为国家能源化工行业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校区介绍
学校现有清源校区、康庄校区、燕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66亩。设有11个教学院(部)和1个研究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8600人、研究生近1300人。
专业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持续提升。现有本科招生专业2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16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8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开设“致远新工科实验班”。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在应用型高校前列;面向首都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专业布局调整与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建设水平居于同类型高校前列”。
学科建设
坚持聚焦需求,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转型。对接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材料与化工、智能制造、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类学科专业领域,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和“+安全应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现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审计、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机械工程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获批市属高校医药化工与装备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现有教职工800余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66%、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4%,有硕士生导师283人、博士生导师18人。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2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各类省部级团队29个。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22人次,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人才项目128人次。7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院校实力
学校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2024年11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