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报名时间为4月18日至5月10日。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北京理工大学2025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内容如下:
入围、录取数据:2024年39所高校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录取分数线汇总
免费福利:
清华、北大强基计划报考指南
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58426520859708482
《高一高二高三强基计划培养规划指南》资料
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58524304229141570
另外我们还为考生们准备了强基备考交流群,扫码进群可直接小伙伴一起交流~
扫描二维码进群
北京理工大学2025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我校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集中优质办学资源,面向强基计划学生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探索兴趣与科研潜能。我校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硕博衔接培养。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具体转段专业及招生名额以当年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数学与应用数学】该专业依托数学与统计学院和自动化学院进行培养,包含两套培养方案。
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培养方案瞄准数学学科前沿基础问题,秉承“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激励创新、德学并重”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以数学研究为核心,以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国家重大战略领域问题为牵引,组建以院士、教学名师为主的教学团队,设置本硕博衔接课程,开展小班化研讨式教学,实施“数学导师+信息相关学科导师”的双导师制,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突出理工融合特色,强化国际合作育人,培养数学领域“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人才。
自动化学院的培养方案面向智能科学科技发展前沿,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以“AI+机器人”为培养特色,围绕“智能感知-认知决策-自主行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体系,设计“低年级基础融通-中年级双创实践-高年级前沿突破”三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架构,构建前沿技术创新为引领、课程体系创新为支撑、本研培养为路径、双创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创新育人模式,培育驾驭“硬核”科技与产业发展双向需求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毕业生可投身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智能科技领域,以卓越创新能力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
【应用物理学】该专业依托物理学院和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进行培养,包含两套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的培养方案面向物理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理想信念塑造、知识体系构建和创新能力养成“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构建名师导学、小班授课、强理精工、前沿赋能、本硕博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卓越的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宽阔的国际视野,在助力民族复兴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物理学家和在量子科技、高新材料、高端芯片等重大战略领域创新拓展的领军人才。
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的培养方案面向集成电路与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科技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持“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学院注重学生在集成电路与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强化其系统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围绕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难题,学院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深化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探索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的创新模式。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及知名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联合培养具备卓越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国际视野与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
【化学】立足化学学科国际前沿,聚焦新材料、国家安全、健康医药、能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科特色,实施本硕博衔接、导师制、小班教学、大师引领的培养模式,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突出学科交叉与科教融合,培养学生具备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开阔的国际视野,优良的科学文化素养与科学思辨能力,宽厚的数理基础与扎实的化学功底,优异的实践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长为热爱科学,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的拔尖领军人才。 【工程力学】面向力学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建理论体系精炼、实践技能优异、认知螺旋式上升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科研兴趣浓厚、解决问题能力突出的研究学习模式,构建涵盖学科高端人才、企业院所专家的师资队伍,打造教研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具有坚实的力学理论基础和优异的工程创新能力,能够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共性问题并形成重要理论来指导关键技术突破,能够在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和智能科技等领域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拔尖创新人才。
【智能无人系统技术】该专业依托机电学院和机械与车辆学院进行培养,包含两套培养方案。
机电学院的培养方案以培养智能无人系统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聚焦智能无人系统的重大需求,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牵引,围绕感知与交互、学习与理解、推理与决策、控制与协同等环节的基础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使学生掌握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前沿动态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强化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备智能无人系统总体设计与论证、技术指标分解、工程设计与计算、系统综合集成与验证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机械与车辆学院的培养方案以培养车辆运载装备领域的领军人才为目标,面向车辆运载装备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校企协同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有机互动的专业特色,构建学生创新能力体系,聚焦车辆智能化和无人化技术,依托院士和教学名师为核心的育人团队,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和人文素养,具备车辆运载装备领域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能够在车辆运载装备领域从事复杂系统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的拔尖创新人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专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于国际材料领域发展前沿,围绕高能材料的产生、储存、转化及应用等基础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涵盖新能源绿色材料、高能量密度材料、高能率防护材料、高光电转化材料的深度学习与应用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高能材料领域的基本理论体系及专门知识技能,具备前沿发展视野及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高能材料体系设计、智能制造、效能评估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领军领导人才。毕业生拥有全生命周期开发能力,可胜任高能材料领域研究设计、装备研发、高端制造、质量验证及全流程管理等关键岗位,适应未来高能材料领域安全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