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人大附中2025年科技特长生招生测试正式启动,这场被称为“海淀小强校风向标”的选拔,再次引发考生和家长热议。据现场家长及考生反馈,今年的测试内容以“综合能力考察”为核心,难度与创新性远超预期。目前各校特长生校测结果陆续通知,考生们注意查看信息。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相关信息如下:
特长生招生简章:2025北京中考特长生招生简章汇总
对于初一至初三的数学尖子生来说,提前规划初高中数学衔接至关重要。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规划指南》电子资料,可免费领取:
点击下方按钮报名领取
2025年北京人大附中科技特长生招生测试分析
测试现场:题量、难度、跨学科融合成关键词
多位参与测试的学生提到,考题覆盖学科广、阅读材料长,与课内知识关联度较低,更侧重思维深度与知识迁移能力。
语文英语:古诗文涉及高中篇目,英语阅读篇幅长且时间紧迫,要求快速提炼关键信息;
数理科目:题目明显“超纲”,部分物理题需结合工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素养:文段内容横跨天文、地理、科技前沿,考验长期积累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有学生笑称:“题巨难巨难,读完题可能都需要5分钟!”而家长则感慨:“这像是‘大早培’的筛选逻辑,考的是孩子真正的学习潜力。”
招生计划解析:23席名额,竞争激烈程度超早培
根据官方招生简章,2025年人大附中科技特长生计划面向全市招生23人(六城区19人,其他区4人)。据透露,本次通过资格审查参加线下测试的考生超百人,录取率或不足2%,竞争激烈程度或接近早培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人大附中分校(人分)在此次选拔中参与度较高,或与集团化办学资源联动相关。
科技特长生门槛:三大路径+两大核心素养
从2025年招生条件看,人大附中对科技特长生的选拔标准清晰聚焦:
实践经历硬指标(满足一项即可):
机器人社团活动突出表现;
信息学竞赛或活动参与经历;
科研项目或发明创造成果。
能力素养双核心:
对科技活动的深度兴趣与创新思维;
扎实的学科基础与优秀学业成绩(隐性门槛)。
校方特别强调“科技态度与科学方法”,这意味着仅凭证书堆砌难以突围,思维过程与实践反思更受重视。
海淀“小强校”风向:科技特长生培养路径趋同
纵观海淀其他重点校(如清华附、十一学校等),科技特长生招生逻辑与人大附中高度趋同:
淡化“应试技巧”:考题脱离课本,减少套路化答题空间;
强化“真实能力”:通过跨学科、长文本、开放性题目考察信息处理与逻辑推理;
重视“过程性成长”: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实践经历成必备项。
给家长的建议:长期规划比短期冲刺更重要
兴趣深耕:从初一开始参与机器人、信息学等社团,积累可验证的实践成果;
思维培养:加强跨学科阅读与项目式学习,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学业平衡:科技特长非“捷径”,校方明确要求“品学兼优”,课内成绩需保持前列。
科技特长生选拔的本质,是寻找“既有学科底气,又有创新锐气”的潜力型学生。与其焦虑于“超纲题”,不如回归教育本质: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学习力与解决问题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