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是每年的学习传统,在9月1日进行,2025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为9月1日20:00在央视CCTV-1播出,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2025央视《开学第一课》适用话题及段落示例,详情如下:
近10年开学第一课回顾:2012-2024年开学第一课主题合集
免费福利:
央视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开学第一课资料(历年主题+写作模板+写作金句+观后感范文),希望这份资料能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观后感,并真正有所收获!
央视《开学第一课》电子版资料
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82437349368007439
高考作文想要拿到高分,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至关重要。好的素材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体现思想深度和知识储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分类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涵盖名言金句、人物事例、热点话题等,助你快速提升写作水平
《2026人民日报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免费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75623879435754069
📢 加入我们的社群,🌟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领取独家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还有公益讲座等你来参与!
立即扫码加入,与同行者一起成长!
2025央视《开学第一课》适用话题及段落示例
适用话题
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
少年担当与时代使命
苦难与成长(民族层面)
传承与创新(精神传承、科技发展)
和平与发展
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
文化力量与民族凝聚力
话题1: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
角度1:历史细节是民族精神的具象载体
历史从不是冰冷的年份数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细节编织成的精神图谱。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士刺刀上凝结的鲜血,是 “不畏强暴” 的民族骨气;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棉絮与草根,是 “血战到底” 的信仰底色;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墙上镌刻的每一个名字,是 “珍爱和平” 的警示钟声。2025年《开学第一课》重访这些历史现场,正是要让青年明白:民族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它藏在英雄连队的战旗里,藏在英烈未竟的壮志里,藏在我们必须永远铭记的苦难与抗争里。唯有守住这些记忆,民族的精神根脉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
角度2:铭记历史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武器
当下,有人试图将抗战历史 “娱乐化”,把英雄事迹 “解构化”,甚至对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视而不见——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正在消解民族的集体记忆。而《开学第一课》以 “铭记与奋斗” 为主题,带我们走进 “刘老庄连” 八十二烈士的牺牲现场,聆听《黄河大合唱》创作时的激昂心声,正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回击。钱穆先生曾说:“对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这份 “知晓” 不是被动的背诵,而是主动的守护 —— 守护平型关大捷的荣光,守护新安旅行团的赤诚,守护每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历史瞬间,才能让民族精神不被篡改,让英雄故事永远照亮未来。
话题 2:少年担当与时代使命
角度 1:不同时代的少年,同样的家国情怀
“少年强则国强”,从来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代代少年用行动书写的誓言。抗战时期,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放下课本、背起行囊,以 “旅行” 为战,在街头巷尾宣讲抗日主张,用稚嫩的声音唤醒沉睡的民众 —— 他们的 “担当”,是乱世中的救国微光;如今,新时代的少年虽不用直面炮火,却有属于我们的 “战场”:在实验室里攻克 “卡脖子” 技术,让歼- 10战斗机的科技荣光延续;在社区里开展红色宣讲,让英雄连队的故事代代相传;在校园里勤学苦读,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开学第一课》连接起两个时代的少年身影,正是要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少年的担当永远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青春的底色永远因报国初心而鲜亮。
角度 2:少年的 “铭记”,是对时代使命的承接
当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在战火中传递抗日火种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80 年后的青年会通过《开学第一课》回望他们的足迹。这种跨越时空的 “对话”,正是少年使命的传承。节目中,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 - 10战斗机的装备跨越,恰似一场接力赛:当年的少年用 “宣讲” 唤醒民众,如今的少年当用 “奋斗” 强大祖国;当年的英雄用 “刺刀” 保卫家园,如今的我们当用 “知识” 筑牢国防。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的 “铭记” 不是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而是接过先辈递来的 “接力棒”—— 像新安少年那样心怀家国,像突击连战士那样勇担重任,在属于我们的时代里,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答卷。
话题3:苦难与成长(民族层面)
角度1:苦难是民族成长的 “磨刀石”
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成长会一帆风顺,苦难往往是最好的 “磨刀石”。80年前,中华民族深陷抗战的苦难泥潭:敌人的炮火摧毁了家园,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山河,南京大屠杀的惨剧更是刻下了民族的伤痕。但正是这份苦难,淬炼出了最坚韧的民族品格——平型关突击连在绝境中撕开防线,白刃格斗英雄连在拼杀中坚守阵地,《黄河大合唱》在苦难中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力量。《开学第一课》重温这段岁月,不是为了沉溺于苦难,而是为了让青年看见:中华民族的成长,正是在与苦难的抗争中实现的 ——从八一式马步枪的简陋,到歼 - 10 战斗机的腾飞;从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到如今的民族复兴 —— 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苦难赋予我们的清醒与力量。
角度2:正视苦难,才能走向真正的强大
回避苦难的民族,永远无法真正强大;唯有正视苦难,才能从苦难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南京大屠杀的苦难,让我们明白 “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有了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平型关大战的艰难,让我们懂得 “团结就是力量”,从而有了代代相传的凝聚力。《开学第一课》没有回避这些沉重的历史,而是直面苦难、解读苦难:它让我们看到,苦难不是民族的 “耻辱印记”,而是推动我们前行的 “警示灯”—— 警示我们永远不能放松警惕,永远要为强国而奋斗。正如节目中从 “小米加步枪” 到 “大国重器” 的跨越所昭示的:正视苦难、铭记苦难,才能将苦难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让民族在历史的考验中不断走向更强。
话题4:传承与创新(精神传承、科技发展)
角度1:精神传承是创新发展的根基
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10战斗机的飞跃,是科技的创新,更是精神的传承。抗战时期,军工战士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八一式马步枪,靠的是 “为国造枪” 的赤诚;如今,歼- 10战斗机的研发团队攻坚克难,靠的仍是这份 “为国铸器” 的初心。《开学第一课》将这两件武器并置呈现,正是要揭示一个真理:创新从不是无源之水,精神传承才是创新的根基。就像《黄河大合唱》的旋律,80年前它是抗敌的号角,如今它仍是凝聚人心的文化符号 ——正是因为我们传承了 “以文化聚力” 的精神,才能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对于青年而言,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要将英雄连队的 “抗争精神”、新安旅行团的 “报国初心”,融入科技攻关、文化创新的实践中,让传承成为创新的翅膀。
角度2:创新是传承精神的最好方式
传承民族精神,从来不是简单的 “复刻”,而是要用新时代的实践赋予其新的内涵。抗战时期,先辈们用 “白刃格斗” 守护家国;如今,我们用 “科技强兵” 捍卫和平 ——这便是对 “血战到底” 精神的创新传承。《开学第一课》中,歼-10战斗机的腾飞画面与平型关大战的历史影像交相辉映,恰是这种传承的生动写照:我们没有忘记先辈 “落后就要挨打” 的教训,而是用更先进的科技、更强大的实力,回应着历史的嘱托。作为青年,我们的 “传承” 可以是:将新安旅行团的 “宣讲精神” 转化为短视频平台上的红色科普,将《黄河大合唱》的 “文化力量” 转化为校园里的爱国歌曲创作 —— 用创新的方式让精神传承 “活” 起来,才能让民族的精神火炬永远燃烧。
话题5:和平与发展
角度1:和平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祈求得来的
“和平” 二字,看似轻盈,实则是用无数牺牲换来的厚重承诺。《开学第一课》告诉我们:80年前,平型关突击连的战士用生命换来战场的转机,刘老庄连的勇士用牺牲守住和平的希望;80年后,歼- 10战斗机的腾飞、国防科技的进步,是我们守护和平的底气。这让我们深刻明白:和平从不是靠 “祈求” 得来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 当年的奋斗是 “救国”,如今的奋斗是 “强国”;当年的目标是 “赶走侵略者”,如今的目标是 “不让历史重演”。铭记南京大屠杀的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自己:唯有不断强大,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祖国大地;唯有持续奋斗,才能告慰先烈 “开创未来” 的遗愿。
角度2:和平与发展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杨靖宇将军在牺牲前曾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份对民族存续的坚守,本质上是对 “和平与发展” 的渴望。2025年《开学第一课》以 “铭记与奋斗” 为主题,正是要让青年懂得: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发展机遇,正是先烈们用生命追求的理想。从抗战时期的 “救亡图存”,到如今的 “民族复兴”;从八一式马步枪的 “艰难自卫”,到歼 - 10战斗机的 “大国自信”——我们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当我们在科技前沿突破、在文化领域创新、在民生领域进步时,都是在实现先烈们 “让中国强大起来” 的梦想,都是在让和平的果实惠及更多人。这份 “发展”,是铭记的延伸,是奋斗的成果,更是对历史最温柔也最有力的回应。
话题6: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
角度1:个人奋斗的坐标,应与民族复兴同频
每个人的奋斗都需要一个坐标,而民族复兴的征程,正是新时代青年最壮阔的坐标。《开学第一课》中,有两种 “奋斗” 格外动人:一种是抗战时期的 “救国奋斗”—— 型关突击连战士冲锋的身影,新安旅行团少年宣讲的声音,都是为了民族存续而拼;另一种是当下的 “强国奋斗”—— 歼 - 10 战斗机研发团队的日夜攻坚,红色宣讲志愿者的默默付出,都是为了民族复兴而战。这两种奋斗跨越80年,却有着相同的内核:将个人的努力融入民族的命运。作为青年,我们的奋斗或许微小 —— 是课堂上解出的一道难题,是实验室里完成的一次实验,是社区里参与的一次志愿服务 —— 但当这些 “微小奋斗” 汇聚起来,便能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就像八一式马步枪的每一颗子弹,最终汇聚成了胜利的炮火;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也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洪流。
角度2:民族复兴的征程,需要代代人的 “接力奋斗”
民族复兴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梦想,而是一场跨越百年的 “接力赛”。80年前,先辈们接过 “救亡图存” 的接力棒,用血肉之躯跑出了 “抗战胜利” 的关键一程;如今,这根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要跑出 “强国复兴” 的崭新一程。《开学第一课》展现的 “从八一式马步枪到歼- 10战斗机” 的跨越,正是这场接力赛的生动缩影:当年的军工战士用简陋的设备造出 “争气枪”,为接力赛打下基础;如今的科研工作者用先进的技术造出 “强国机”,让接力赛加速前行。作为新时代的 “接力者”,我们不能辜负先辈的付出 —— 要像平型关战士那样勇挑重担,像新安少年那样心怀家国,在自己的岗位上、领域里,脚踏实地、奋力奔跑。唯有如此,才能让民族复兴的接力赛跑得更稳、更远,才能让先辈们期盼的 “强大中国”,在我们手中成为现实。
话题7:文化力量与民族凝聚力
角度1:文化是凝聚民族的 “精神纽带”
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在《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响起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这种力量,便是文化的力量。80 年前,冼星海在延安窑洞里写下这首曲子,“风在吼,马在叫” 的呐喊,瞬间凝聚起全民族共赴国难的决心;80年后,这首曲子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 “万众一心” 的温暖。这便是文化的魔力:它能跨越时空,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连接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开学第一课》带我们重温《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历程,正是要让青年明白:文化不仅是诗词歌赋,更是民族的 “精神纽带”—— 它藏在英雄连队的精神传承里,藏在新安旅行团的爱国宣讲里,藏在我们对历史的共同记忆里。守护这份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的凝聚力;传承这份文化,就是让民族在时代浪潮中永远团结一心。
角度2:红色文化是新时代的 “精神养分”
红色文化从来不是 “过时的古董”,而是滋养当代青年的 “精神养分”。《开学第一课》呈现的红色文化,有着最鲜活的表达:它是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战旗上的硝烟印记,是新安旅行团少年们的赤诚眼神,是《黄河大合唱》里的激昂旋律。这些红色文化符号,能让青年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 “精神锚点”—— 从英雄连队的故事里学会 “担当”,从新安少年的行动里学会 “奉献”,从《黄河大合唱》的力量里学会 “团结”。如今,红色文化正在以新的形式 “活” 起来:抗战纪念馆的数字化展览,让历史可触可感;《觉醒年代》等红色剧目的走红,让精神可学可做。作为青年,我们不仅要 “吸收” 红色文化的养分,更要成为红色文化的 “传播者”—— 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英雄故事,传递红色精神,让这份文化力量永远滋养民族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