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题,有三则材料,其背景都是抗日战争。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国将举行各类纪念活动,比如即将进行的北京天安门大阅兵,比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今年也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如《南京照相馆》、《731》等。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相关作文素材内容,详情如下:
作文素材:2026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倾情推荐:
高考语文备考,除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常考题型知识点,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以下资料,点击链接可免费领取~
人民日报高中语文作文素材: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75528232728664661
北京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汇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76360536355115224
此外,我们为新一届考生们准备了【2026北京高考升学交流群】,群内分享高考升学政策、高考知识点、升学规划指南、强基综评特招等信息,还有时不时掉落科目资料、选科资料、报考讲座各类福利哦~
扫码进群吧↘️↘️↘️
电影《南京照相馆》适用作文主题+金句素材
素材拓展
一、历史记忆与民族尊严
电影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一群普通百姓意外冲印出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将底片运送出去,为后世留存下不容篡改的民族记忆。这可以用于“铭记历史”“维护民族尊严”等主题的作文,强调历史不可忘却,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历史真相,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捍卫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二、人性的觉醒与勇气
影片中的人物原本只是想在战争中活命,但在看到日军的残忍暴行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从“想自己活下来”到“想让罪证底片留下来”,展现了从求生本能到责任觉醒的内在转变,凸显了“唤醒的力量”。这种人性的觉醒和在绝境中迸发的勇气,可用于“人性的光辉”“勇气与担当”等主题的写作,说明即使是普通人,在面对正义与邪恶的抉择时,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小人物与大时代
电影以小切口进入历史,通过邮差、龙套演员、照相馆老板等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宏大的历史事件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这可以用于“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作用”“个体与历史”等主题的作文,体现出即使是平凡的小人物,也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选择和行动也能影响历史的进程。
四、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影片中呈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残暴行,如进行“百人斩竞赛”、随意屠杀百姓等,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而百姓们渴望生存、渴望和平的愿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这适用于“战争与和平”“珍惜和平”等主题的作文,提醒人们要铭记战争的伤痛,努力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
五、文化侵略与抵抗
电影不仅展现了日军的暴力屠杀,还揭露了其文化侵略阴谋,如日军将玉器、瓷器、字画等文物制式化打包,准备运回日本。而百姓们守护罪证底片的行为,也是对文化侵略的一种抵抗。这可用于“文化保护”“抵抗侵略”等主题的作文,强调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外来侵略时,我们应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进行坚决的抵抗。
人民时评
正义之光让历史显影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部讲述那段历史里一个小角落、几个普通人的影片《南京照相馆》来到观众面前。1937年,南京沦陷,一名年轻的中国邮差,阴差阳错地为日军摄影记者洗印照片;透过后者的相机,他看到了当时的人间地狱景象,并以生命为代价,保留下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忆。
影片把视点聚焦在“照相”上。影像是当时兼具信息可信度、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广泛度的重要媒介,侵略者对此心知肚明,随军摄影记者伊藤因此掌握不少特权。中国邮差阿昌因自称会洗印相片,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善良的他又把这一线生机分给藏身照相馆地下室的老板一家。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照相、洗印和登报,南京的城市景观在空间上延伸开来,几个人物的命运在时间上逐步推进,交织成线索细密而精巧的情节网络。这些线索足以构建故事,但对人物的支撑却不够牢,随时可能断掉、散失,悬念一直保持,情节反转每每在意料之外又都在情理之中,惊心动魄的痛感由此产生。
侵略者伊藤作为影片主角之一,象征日本法西斯的典型面相:由于掌握武器、摄影机和胶片这些战争资源,膨胀到以为自己是“进化”的化身,他口中对中国文化所谓的“热爱”,只是为了哄骗中国人、最终诱杀“朋友”。影片借伊藤的狂妄自大,以小见大地反映并批判了法西斯主义炮制的所谓“美学”。这套东西既反人类又反文明,却极具欺骗性和蛊惑性,其中影像是重要组成。
幸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也没有相信侵略者的谎言。小邮差、小老板、小龙套等人咬牙坚持生存的剧情,无形中隐喻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黑夜中的坚强不屈。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技能,谋求生路,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坚决留下代表希望的孩子,留下民族的记忆。在战火和血污中,他们淬炼着自己的灵魂:女演员唾弃了翻译官破烂肮脏的保护伞,活得刚硬;已经脱离危险的老兵重又杀向日寇,壮烈牺牲;阿昌坦然告诉伊藤,中国人和喜欢侵略的人不可能做朋友!尤其令人动容的一幕,是照相馆老板以一幅幅手绘大好河山“洋片”作背景,拍下最后一组全家福,随后走向生离死别。中国人的坚韧不拔、中华文化根脉的绵延不绝,极为具象化地呈现出来。
如果说,影片里冲洗照片的血色“暗房”象征着历史的沉痛章节,那么,影片本身就可看作是中国对待历史与文明态度的一次“显影”。《南京照相馆》以一次向死而生的叙事,书写了整个中华民族艰难新生中的历史一页。在重温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庄正氛围中,它适时出现,在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维度上,为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做出了新的探索。
照片无言历史有声
新华社策划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邢拓、蒋芳、许晓青
《南京照相馆》讲述了一群生活于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被迫帮助侵华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意外冲印出了记录日军屠城罪证的照片,并谋划将罪证运送出去、公之于众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照片记录的都是人生最值得留念的时刻,一张照片往往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导演申奥认为,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发动的舆论战、宣传战无处不在,一些照片一度成为军国主义操纵舆论的宣传工具。
“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照相馆里充满了侵略者需要去掩饰的罪行,实际上这都是需要被曝光的真相。”申奥说,鲜少有人知道这些影像图片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希望能通过这部电影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
本片通篇以照片为叙事核心。子弹上膛、胶片上卷;扣下扳机、按下快门……影片一开场,一段蒙太奇手法将枪击和摄影的过程交替展示出来。“开枪和拍照的英文单词相同,暴行的实施和记录形成了呼应。”申奥说,照片此时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侵华日军逼迫中国百姓拍摄所谓“亲善照”,枪口下的平民被迫在镜头前微笑,一些照片在无形间也变成篡改历史的帮凶。
电影结尾处,日军战犯被执行枪决,演员高叶扮演的林毓秀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高叶认为:“影像在那一瞬间成为了捍卫国民尊严的子弹,成为毓秀对已牺牲同胞们的交代。”
“在信息匮乏的年代,一张照片往往就是一种强烈信号。电影想传递的是,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影片反复提及‘朋友’二字,借其充分揭露日军伪善与欺骗的本质。”申奥表示,放到当下和平年代来看,我们依旧要提醒自己,分清楚是非曲直、正邪对错。
平凡英雄乱世微光
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鲜活生动。影片采用群像叙事,展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历程。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影片主演阵容既有高叶、王骁等江苏籍演员,还有来自其他省份的演员加入。“不同的人物操着不同的方言口音,正是为了呈现当时的南京城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质。”申奥说。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演员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是一名邮差,如同现代社会奔波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林毓秀是一名演员,向往着更大的舞台,申奥认为“这两个人物的设定会让观众更熟悉,更有代入感”。照相馆老金一家代表在这场战争中受到迫害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反面人物王广海代表在时代背景下的投机分子。
底片是日军暴行的证据,也是平民反击的“武器”。在发现屠城罪证后,这群普通人谋划保存并转运底片。
从冒用照相馆学徒身份保命,到为了保护众人、底片与日军摄影师拼死一搏,苏柳昌在危难之际表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老金等众人在绝境中曾恐惧、挣扎,却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想方设法守护、传递罪证底片……在此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中国人的勇敢与韧性,彰显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精神品质;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雨花台、挹江门、光华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一首南京童谣,一连串南京地名,点燃了片中人物反侵略的斗志,成为爱国主义情怀最生动的注脚。
主创团队认为,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并非一个孤胆英雄独立完成的事情,而是群策群力、团结一致才得以完成的壮举,因此影片从群像视角切入,着力展现小人物的无畏精神、团结意志和家国情怀。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一张张照片、一帧帧光影,揭开抗战往事,传递深刻昭示。
在拍摄前,主创团队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地调研,查阅历史照片、书籍文献和纪录片等大量资料,并着重参考了华东照相馆、秦淮照相馆等原型故事。
“我们尽可能做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呈现当时当地真实发生的事件,让故事更具力度和厚度。”申奥说。
影片中,躲藏在照相馆里的人们将底片护送出城。现实中,南京城内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把16张日军拍摄的照片装订成册,后由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才有了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也成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铁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罗瑾和吴旋保存的16张照片,作为法庭审判的重要物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电影中出现的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也改编自真实历史。日军当年掠夺的城砖用于建“八纮一宇”塔,建造该塔总共从海外掠夺石材370多块,其中从中国掠夺的有200多块,从南京掠夺的有4块。
“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如今被包装成‘和平之塔’,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的历史观影响日本年轻一代。”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宣传南京大屠杀真相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不少观众通过影像关联现实,感受到历史真相的分量。
有观众评价,照片穿过战火,电影跨越时空,让课本中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让孩子了解先辈的勇敢与无畏,更知和平时代的珍贵、吾辈自强的意义。
而引发无数观众共鸣的一条影评是——“影片并非没有彩蛋,当你走出影院,看到今日盛世中国的真实图景,山河无恙、万家灯火,这就是电影的最大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