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公布了10位感动中国人物。在2024年的感动人物当中,就有这样一位高考状元,心存一寸光,不惧千层浪,求学于水木清华,一直向前,一直向上。他就是庞众望。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们努力奋进,还可以把他及他的事迹运用到作文写作中。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整理了相关的作文素材,分享给考生们学习。详情如下:
作文素材:2026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倾情推荐:
感动中国人物,可以作文一些经典人物事例写入作文中,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相关资料,点击链接可免费领取~
感动中国人物作文素材汇编: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80439245605315004
此外,我们还准备了人民日报的相关素材,点击链接可免费领取~
人民日报高中语文作文素材:https://www.gaokzx.com/form?xyppid=575528232728664661
获取北京各区最新试题答案、作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北京高考在线交流群”,群内分享高考升学政策、高考知识点、升学规划指南、强基综评特招等信息,还有时不时掉落科目资料、选科资料、报考讲座各类福利哦~
扫码进群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庞众望相关作文素材及范文
人物简介:
庞众望,男,汉族,1999年2月8日出生,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沟店铺乡庞庄村人,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
2014年,庞众望考入河北吴桥中学。 2016年,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获得三等奖;在第三十三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2017年高考,庞众望考出了理科684分的成绩并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最高6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夺得沧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
大学期间,庞众望成绩优异,曾连续获得学习进步奖。2021年,留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2023年,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4年6月,庞众望再度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记者采访。6月6日,在社交平台上回应自己曾被关注过的话题。2025年5月,被授予吴桥智库专家和吴桥文旅形象大使称号。2025年8月16日,庞众望当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
《感动中国》颁奖词: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磨砺过的剑,破茧后的蝶,你一直向前,一直向上。不辜负妈妈的目光,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写作应用: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揭晓,庞众望的名字再次刷屏。有人惊叹他从“捡废品少年”到“清华博士”的逆袭,有人盛赞他手握多项专利仍不忘回馈桑梓。但若仅把故事简化为“寒门出贵子”,就辜负了这个时代真正的精神刻度。庞众望之所以动人,恰在于他以科研为锋的报国之心、以苦难为砥的自强之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之肩,拼出了“不负众望”的新青年图景。
科研报国,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庞众望在清华演讲中掷地有声的这句话,并非口号,而是其十年如一日科研轨迹的凝练。读博期间,他在中科院一区期刊连续发表SCI论文,并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直指一项被西方技术封锁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专利所得全部捐赠公益,设立“志芹助学金”与先天性心脏病基金,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照亮他人的灯火。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今日之中国,芯片、精密仪器、高端传感器仍屡遭掣肘,正需要千千万万个“庞众望”把实验室当作战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逆境自强,苦难可以压弯屋檐,却压不弯脊梁。世界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庞众望父亲患精神分裂症,母亲下肢瘫痪,6岁自己又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然而,生存困境并未带来精神贫瘠。昏暗灶台前,他边添柴边写作业的身影,成为邻居最深刻的记忆;进入清华后,他一度害怕“负众望”,却在师长同窗的善意中学会“着眼自己真正希望成长的样子”。庞众望以“穷且益坚”的韧性诠释了苦难可以压弯屋檐,却压不弯脊梁,逆境不是堕落的借口,而是向上的阶梯。当“躺平”“内卷”成为流行语时,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决定高度的,不是起点,而是逆风处选择飞翔。
担当有为,受过光的恩惠,也想成为别人的光。早在2018年,他就加入“春蕾支教计划”,赴山东枣庄山区当一年级班主任;2025年返吴桥受聘“智库专家”“文旅形象大使”,为家乡学子点灯指路;设立助学金、心脏病基金,累计捐款数百万元……从“被帮扶者”到“帮扶者”,身份转换之间,是责任感的自然生长。更可贵的是,他将“小家”与“大家”辩证统一,选择科研报国,笃信“最终能惠及家人、家乡及更多人”。 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庞众望让我们看到,担当不是外部强加的伦理要求,而是内心蓬勃而出的自我命令;有为也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爆发,而是滴水穿石的长期坚守。
科研报国,让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逆境自强,让苦难化作向上的阶梯;担当有为,让“受光”与“发光”完成代际传递。庞众望用26年的人生,为这三种姿态写下最生动的注脚。愿更多青年以庞众望为镜,在实验室攻关“卡脖子”难题,在田野里助力乡村振兴,在讲台上点亮孩童双眸,让“不负众望”不再是个体的荣耀,而成为整个时代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