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考试陆续开考,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作文议论文:“从‘知’到‘智’”为题目,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二类上39分范文,提供给同学们学习。详情如下:
高三二模:2023-2025年北京各区高三二模各科试题及答案汇总
高三二模范文:2024-2025学年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
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作文议论文:“从‘知’到‘智’”示范范文
【原题呈现】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蹿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知”和“智”是古今字,“智”曾写作“知”,后来随着语义的发展,才写为“智”。今天,“知”意为知识、知道等,侧重于信息、经验等;“智”意为见识、智慧等,更偏重于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从“知”到“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从‘知’到‘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二类上 39分范文】
从“知”到“智”
“知”是知识、经验,“智”则是见识、智慧。从“知”到“智”是将外在知识经验内化于自己的见识与智慧的过程,是人类得以作为高级智慧生体物体的必经之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知识,却不加以思考,无法成为智慧;只思考来求“智”则必将无用无功。由此可见,“知”为“智”的先决条件,而达成智则未必只有知识本身就足够的。
从“知”到“智”,在于汉字“知”下增加的“日”字,日积月累方有得外在知,内在于智的可能,故必应勤于思考,勉于学习,加以时间的倾注与延续。颜回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与孔子谈论之后必“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就是如此日积月累的思考与感悟“知”本身,方可将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道内化于自己的智,成为孔子口中称赞的“语之不堕者”。
从“知”到“智”,时问的延续以达成日积月累的学习,是自己化知为智的自我感悟而外化于行,更为关键,将知借以外物而实践创新,发明创造,方可将经验,转为智慧的外在体现。劝学中言“假于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见将知应用于马之利足,舟楫善水的外界事物,自我创造发明出借马而奔驰千里,借舟楫而远渡大洋,开辟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因此,从“知”到“智”,是将知识应用于外物,善假于物方可实践创新,发明创造,成就“智”的奥秘。
从“知”到“智”的过程具有无限的延续性,而非一次性化知为智,将经验与知识化为创新发明便可一劳永逸,抛弃知与智。君必以化知为智的过程作为品性与修养,不慕于“智”的结果,不汲汲于求“智”的大道,而是享受于将“知”一步步逐渐化于“智”,让自我内心丰盈的求智之路。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曲躬而枕之,乐在其中也”内心对于道的坚定,求道求智过程的享受从未停歇,乐于其中,持之以恒,不断地化“知”为“智”修已身以求正道,此刻从“知”到“智”的过程本身是否也成了一种做止于至善的君子之“智”?
从“知”到“智”,用时间去感悟,用于外物的实践应用,更应眼望星空,在化知为智的路下,坦然,从容与享受!
【评语】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实现“从'知’到'智’”的转变,围绕“日积月累的思考与感悟”、“外化于行的实践应用”以及“持之以恒、乐在其中的坚持”等维度展开深入分析论述条理较为清晰。然而,文中以颜回为例的论述明显不妥,相关解释也显得较为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