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

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5朝阳区高三期末议论文范文:勿为矮墙蔽勿为洞穴限

2025-02-28 13:46|编辑: 常老师|阅读: 4017

摘要

2025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作文议论文以“谈认知”为题目,本文整理了作文范文:勿为矮墙蔽勿为洞穴限,具体见本文内容

2024-2025学年北京各区初高中期末考试陆续开考,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作文议论文:“谈认知”范文,提供给同学们学习。详情如下:

期末作文:2024-2025学年北京各区初高中期末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北京初高中期末试题及答案汇总

免费福利:

高考英语大纲词汇共有3500词,掌握核心词汇,对于英语阅读理解、作文写作会有很大的提升。《高中英语3500词+英译汉自测》电子资料,帮助大家轻松掌握单词!

免费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id=366&promotionId=74

为了方便考生日常积累作文,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2025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电子版资料,可以直接打印练习!

免费领取:https://www.gaokzx.com/form?id=341&promotionId=74

2025北京朝阳区高三期末语文作文议论文:“谈认知”范文

【原文呈现】

22.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庄子・秋水》中有这样的故事:黄河水神河伯认为自己包罗万象,天下之美都在自已这里,直到他看到汪洋大海,才知道曾经的认知多么可笑。生活中常有这样受认知局限的现象。认知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抉择甚至人生轨迹。

请以“谈认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勿为矮墙蔽勿为洞穴限

勿为矮墙蔽勿为洞穴限

矮墙虽矮,却足以让人活在鬼影的阴蔽里;洞穴再宽,却也终究比不上阳光下的广阔。勿为矮墙蔽,在局限中突围;勿为洞穴限,在洞穴中脱缚,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认知的境界。

认知定有局限,改变唯有超越。

当我们苛责井底之蛙的狭隘时,我们往往忽略一个原生性的问题:如果每人都处于井底,又怎能怪罪他的目光短浅?如果我们一辈子待在洞穴,自然会认定眼前之物为实,局限的恐怖之处往往不在本身,而在于它对人求新意志的磨灭。因而承认局限是痛苦的,它是人对既定经历的苦苦挣扎。若想改变,唯有超越。加缪曾言:比身处绝境可怕的是习惯于身处绝境。因而突破认知局限需要极大的勇气。

超越很难,行者则至,为者则成。

鲁迅在《呐喊》中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如果在认知的局限里一味躺平,永远无法走出,更无法超越。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有所感悟,便答应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他唤醒了许许多多麻木的人们,给他们以希望,从而,让更多的人突破局限,超越自己。

突破认知,终获人生至宝,创造辉煌。

那个曾出走过的囚徒,即使在洞穴中被人所讽刺、嘲笑,也会始终感激那束射入眼睛的光亮。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如果换成我们每一个人,在发现真相崩溃后,也能够发现真正生而为人的权利。我们可能知道,洞穴之上还有洞穴,矮墙翻过还是矮墙,但我们仍步履不停,一如摸象的盲人,他可能永远也无法完全摸清大象的模样。但即使未完成,也好过什么都不知道、或者什么都不愿去知道的人。

愿你能成为那个幸运的囚徒,能看清矮墙后的真身,能看到洞穴上的光景。即使被视作异类,也终究因思想的突破而令人瞩目。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比分值很高,“得作文者得天下”!很多同学因为自身储备素材不够丰富,导致考试时无从下笔!要想作文写得好,日积月累很重要!

加入“高中作文素材交流群”获取最新作文素材资料

2025高考作文素材:共和国勋章人物素材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期末作文范文朝阳期末议论文谈认知谈认知

2024-2025学年北京初高中各年级热点试题汇总2025-03-18

2024-2025学年北京初高中期末试题及答案汇总2024-11-29

2024-2025学年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试题及答案汇总2025-02-07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