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2025高考越来越近,为帮助高中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历史学科,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北京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重难点知识!大家记得学习!
最新知识点:2025年北京高考各科目知识点汇总
获取北京各区最新招生资讯、下载最新试题答案!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北京高考在线交流群”
2025北京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重难点知识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⑴多元一体: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交融、诞生的核心区域,最终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格局。
⑵兼容并蓄:在中华文明内部,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内涵,促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和文化认同感增强。
⑶延绵不断: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总体上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使中华文明生命力不绝、延绵至今。
2.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⑴政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相对松散。
⑵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出现了奴隶制。
⑶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3.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条件
⑴地理因素:依靠大河或海洋的有利条件,便利了对外贸易和扩张。
⑵经济因素: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了实力。
⑶政治因素: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实力。
4.古代帝国的扩张具有灾难性的一面,但是也促进了文明的扩张与交流,各民族相互交融,促进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
5.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
⑴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⑵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
⑶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隋唐:唐朝实行州、县二级;唐中期以后,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⑸宋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将兵权收归中央。
⑹元朝: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⑺明清:废行省,设三司。
6.郡制和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不是秦朝。
7.“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分割封国领地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⑴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利的交接方式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原则。
⑵秦朝: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⑶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⑷隋唐: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提高了行政效率。
⑸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弱了相权。
⑹元朝: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⑻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9.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⑴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
⑵春秋战国——举荐或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军功。
⑶汉代——察举制、征辟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
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评士人、按品授官——门第。
⑸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
10.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趋势
⑴选官标准:西周依据血缘关系分配官职,汉代的察举制依据品德荐举官吏,隋唐原来的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反映出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从血缘转变为德才。
⑵选官基础:担任官吏是西周各级贵族的特权,两汉及魏晋南北朝的官位被世家大族垄断,科举制实施后,普通平民获得了参加科举的权利,扩大了选官的社会基础。
1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⑴有利于维护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⑵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⑶有利于国家选出真正适合统治需要的人才。
⑷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⑸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与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实行之初,有选贤的作用,但成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工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12.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
13.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⑴积极影响
①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官职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择优的合理性。
②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③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⑵消极影响
①重才轻德: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量,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②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③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⑴单线垂直:以皇权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的相对独立体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
⑵法律原则:遵循“以法理官”,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依法监察,以法律为准绳。
15.谏议制度的对象是皇帝,目的是谏诤皇帝的言行,防止决策失误。
16.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⑴敦促百官只能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权。
⑵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的统一和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暴虐失德行为,也有助于维护中国文官制度的存在。
17.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⑴主权在民: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雅典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
⑵法律之上:雅典实行严格的法治,提出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⑶轮番而治: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经抽签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⑷权力制约:体现在公民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上(陶片放逐法、官吏任期制、陪审法庭等)。
18.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⑴创造性
①民主的创举: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
②多数人参政:集体决策、群众监督,开创了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③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民主制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⑵局限性
①民主范围狭隘:建立在奴隶制之上,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及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②民主性质原始: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许多民主习惯,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运作方式随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19.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⑴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强调德治。
⑵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
20.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⑴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教纲常被奉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国家颁行的法律,要符合“德政”的要求,不能与礼制相违背,法律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化推行的过程。
⑵以民为本,抑强扶弱。不断完善官吏检查制度的同时,以严法治吏;法律严 厉防范和打击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救济灾民。
⑶家族主义,家国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