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一学校学生就助学金分配问题实名举报,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热议。为此,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整理3篇相关的时评,分享给同学们学习。
更多素材学习:2024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汇总
时评1:助学金分配争议,应该关注的是评定标准及流程
南方都市报2023年11月07日社论
近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学生就助学金分配问题实名举报。11月6日,校方就此通报称,不存在名额遭“挤占”的情况,所涉及另两位同学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均符合困难生资助条件。举报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此次学校自查的调查结果并不认可,应该由第三方来进行调查。
校方通报乍看详尽,结合事件发展的时间线,却并未回应公众最关注的争议点。
9月下旬,举报者发布多则网络视频称在助学金评定中遭遇不公平对待,旋即引发网络热议。举报者介绍,往年他所在班级有4个助学金名额,他前两年均获得了国家二等助学金。今年,班上有9人报名并被认定符合资格,该校提出助学金评定标准为,困难生须由评议小组民主评议,评议标准中困难程度占五成,另外还包括学习、品德等。按照举报者的说法,全班包括他在内有4人存在建档立卡、低保户等特殊家庭情况,9月18日的第一次评定中,另3名特殊家庭情况的同学排名前三,他排名第五,在他提出异议并据多方核实后,班级于次日进行二次评定,他排名掉到最后的第九,基本确定失去获得助学金的可能。他怀疑被恶意针对,向校方申诉无果后,发布了多则视频实名举报,而当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大量关注后,10月中旬,学校通知举报者称将给予其国家二等助学金。
此事之所以引发公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朴素的正义感,而公众争议的重点在于校方对于贫困生的“弹性”标准。按照当事人的说法,共有4名建档立卡、低保户等特殊家庭情况的同学,他也晒出了建档立卡和低保户的相关证明文件。建档立卡,是2013年以来推出的重要扶贫举措,通过建立详细的贫困户信息档案,实现精准扶贫。2020年全国贫困户脱贫摘帽后,国家规定建档立卡脱贫户仍然有五年的帮扶政策不变。通常来讲,建档立卡被认为是困难家庭状态的证明文书,亦有人表示,在其学校建档立卡的同学都被默认为一等助学金获得者。即便该校建档立卡的同学超出一等助学金名额,但建档立卡和低保户仍被认为是一个“硬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让所有人通过困难程度只占五成的班级投票来决定助学金的去向,自然令评定标准的公平性受到质疑。
然而,校方通报中并没有对评定标准作任何回应。通报说了“10月24日-10月27日公示评定结果,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情况”,却并没有说这是在举报者举报视频获得大量关注后的结果。通报指出举报者举报的另一名获得助学金的同学,“有关视频中指称的生活品为上述学生勤工俭学收入所购买或亲属所赠,其高消费行为经核查不属实”。实际情况看似并不贫困的贫困生获得资助,其中的公平问题很容易刺痛社会神经,尤其在不信任的种子已然种下的当下,校方仍未就关键的评定标准问题给予回应,通告得不到舆论支持亦在情理之中。
当然,举报者也被指出购买了8000元的电脑和近4000元的iPad,对此,他在校方发布通报后通过视频晒出单据承认此事,并再次回应称是出于所学专业考虑且主要用于学习。基于上述电子产品售价较高,举报者的解释未必有说服力,目前未有证据证明其家庭贫困情况存在造假。必须指出的是,举报者的消费观与校方的助学金评定标准是否公平公正并不相干。对于相关争议,校方作为当事方自查而得出无问题结论,举报者表示不认可并呼吁第三方介入调查,这一要求也属合理。
此番助学金争议,重点应在于助学金评定标准本身是否公平公正公开,这不仅关乎个案的公平,也关乎公众对于贫困生帮扶公平性的社会信任。
时评2:天津助学金当事人不认可调查结果:校方通报应更加公开透明
红网曾晓涛2023-11-06
近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小苏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称名额被舍友挤占,引发热议。小苏称,班里在评定困难生助学金时,自己作为“孤儿”未获得,平日有高消费行为的同学却评得上,他质疑这其中有舞弊情况。
11月6日上午11时,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官方微信号公布了助学金事件的最新通报,通报称不存在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情况,有关同学高消费行为经核查不属实。而事件当事人则在6日上午9时在微博发文称,“结果,已经出来告诉我了。果然,我还是斗不过他们……我输了,可至少我们来过”,其微博明显表示出对调查结果的不认可。随后,“天津助学金当事人不认可调查结果”一词条迅速登至微博热搜榜第六,引发巨大舆情。
助学金的发放涉及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涉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公平正义。而此次事件中的当事人为孤儿且有建档立卡证明,却没能评上困难生助学金,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事人和学校也成为了舆论的“风暴眼”。而此次校方的调查回应非但没有解决事件和平息舆情,反而使得民众对学校的怀疑更甚,引起了新一波的舆情。问题的关键便在于,校方的调查回避了关键问题,不够公开透明,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仅就此次助学金事件而言,校方至少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在通报中说明。首先是,在第一次贫困生评选中当事人为何落选?既然评选没有问题,又为什么要组织第二次评选?在第二次评选中,作为孤儿且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当事人,为何在评选中的排名最低?校方的通报未必为假,但回避了这些当事人关心、大家关心、社会关心的关键问题,自然容易引发公众对校方调查结果真实度的猜测。
另一方面,校方的情况通报属于自查的一种,而公众本身就会对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为抱有一定警戒。也许校方不公布更多细节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和平息舆情,但当事件已成为全社会讨论的涉及公平正义的议题时,校方就有必要将公众关心的问题陈述清楚,而不是轻轻带过。否则,只会引发公众的不满,舆情的走向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天津助学金事件属于社会公平正义议题,校方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对关键问题给予正面回应。正视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公开必要的调查细节,拨开疑云,回应公众期待,这不仅是对处理举报事件的应有态度和必要程序,也是对当事人的保护,对学校名誉的保护。同时,第三方调查机构也应介入,保证调查的独立与公正。期待校方能给出使当事人和社会满意的调查结果,希望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得到守护。
时评3:领助学金女生看演唱会为何引人质疑
南方都市报2023年11月10日
近日,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一领取助学金的学生将老师“挂”在朋友圈。
起因是当事学生去外地看了场演唱会并发布朋友圈,老师看到后,提醒学生把朋友圈动态删掉,并叫她低调点,“要被举报的”,“我都舍不得买个演唱会的票(笑哭表情)”。随后,不知道双方是否言语过激,事态开始升级。老师一方表示,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就没有必要申请助学金了,助学金是给那些连饭都吃不上的小朋友的。而学生辩解:那些天天点奶茶的才没必要申请吧。与老师争论结束后,该生将二人聊天记录发至朋友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该生质疑:不卖惨不能拿助学金吗?此外,学校方面对外回复:该生这两年家里遭难了,申领国家助学金符合标准。
这名学生是那种非典型贫困家庭的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家庭条件就不好,而是因为突遭变故,这也解释了她的整个言行都不太像是困难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学校的回应看,申领助学金应该是合规的,学校没有动力为她造假。
应该说,这名同学在事件整个过程中的表现都不是很成熟。老师的提醒是善意的,态度也很友善,甚至用了表情包。目的就是告诉她,领助学金的人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一边看演唱会一边领助学金,还发朋友圈,很容易让其他同学有想法。事实上,在此之前就有同学对她参评提出过异议,此事也是因为同学向媒体反映才不断发酵的。这说明,除了看演唱会这一件事之外,日常生活中可能还有其他高消费。
学生本人或许觉得,我各项手续都符合条件,该怎样生活是我的自由。殊不知,评助学金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有人可能就是在基准线左右徘徊,所以没有评上,但这并不代表没评上的那个人不需要帮助。他没有获得帮助,不过是因为资源有限,必须把助学金优先向最需要它的人配置,而看演唱会就必然引人质疑这笔助学金发放的必要性。但是,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用心,竟然还在朋友圈“挂”人,这实在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其实,并不是说拿助学金必须要卖惨或者时时刻刻表现出自己很惨,只是个人言行与外界认知要基本一致。一个人不必把自己的伤疤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但却需要做符合他行为逻辑的事情。举例而言,确实有贫困生为了买一台电脑省吃俭用,一天只吃一顿,这个结果看起来是高消费了,但过程却没有脱离其本身的行为逻辑。并且,在省吃俭用的过程中,身边的同学肯定能够感受到,这样也会减少人们的非议。
而事件中这位女生的问题就在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已经令身边同学不爽了,并且老师之前已经提醒过了,还要接着这么干,让人很难理解。此外,女生说演唱会的门票是她用实习工资攒钱买的,而学校说门票是其男朋友给买的,这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也意味深长。
此次舆论反应表明了非典型贫困家庭和社会一般认知的理念冲突,而女生许多具体操作也堪称迷惑。不知道她能否通过此事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妥的地方,哪怕一点点也好。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京考一点通)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