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青春成长”这一主题往往将“青春”隐含于题目中或与其他要素并列,讨论两方或几方关系。那么“青春”主题作文可以写什么?本文整理了关于“青春”主题的热门人物和事件,供大家参考。
必读文章:2024高考作文素材:关于青春主题
2024高考作文素材:关于青春主题的热门人物和事件
1.世界技能大赛:青年工匠故事闪耀新时代
“刮腻子”的浙江温州小伙马宏达,获得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金牌;来自上海的00后“小鲁班”邵茹鹏,获得精细木工项目冠军;22岁的江西选手李德鑫凭借一张精巧的立式柜,获得家具制作项目金牌……在2022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在参加的34个项目上获得21枚金牌、3枚银牌、4 枚铜牌和5个优胜奖,在金牌榜、 团体总分上蝉联第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技艺精湛、稳定发挥,技术工人也有登上世界级奖台的机会。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当今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参加世界大赛, 为国争光的能工巧匠,是当之无愧的“状元”。
参加本次世界技能大赛的中国选手,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毕业不久从事技术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有的还是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他们闪亮登场,取得佳绩,用实力打破一些偏见与刻板印象:这代年轻人并非是吃不了苦、沉不住气的一代,相反,他们不仅用行动实践“干一行爱一行” 的坚守,而且敢想敢为、善作善成,让工匠精神蔚然成风、后继有人。
中国青年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的优异表现,再次让人们看到,成长成才的路不只有一条。学习一门扎实有用的手艺,成为相关领域急需的技术工人,也能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成就一番非凡事业, 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
素材解读
角度1:弘扬工匠精神,争做匠心青年。我们的国家从来不乏工匠精神,也一直赞誉工匠精神:古有庖丁解牛,今有“北斗”等大型工程背后一批批“大国工匠”。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国之路上,国家尤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世界技能大赛中的工匠们展现的不仅仅是比赛水平,更是每个青年都该追求的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职业匠心。
角度2:尊重职业教育,塑造健康职业观。有些人觉得手工技能“登不得大雅之堂”,也没有什么光明的未来——这种落后观念,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刻。如今,多元化社会带来更丰富的职业需求,沉下心勤学苦干就能有更多的人生选择,让人生精彩。合法的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能把它做精做绝做到极致,就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通过世界技能大赛中青年们的优秀表现,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底气相信,这些拥有高超手艺的人才,不仅能够凭借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也能够实现广阔的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
2.乡村与返乡青年的“双向奔赴”
2023年4月,广东省出台行动方案,动员30万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引发人们热议。青年“下乡返乡兴乡”是当前我国国家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 旨在鼓励年轻人回到农村发展,加强乡村振兴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2023年热播的文旅剧《去有风的地方》便讲述了主人公谢之遥通过返乡创业最终获得精神物质双丰收并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故事。而现实中,青年返乡的例子也数不胜数。“从大山走出来又回到大山”的彝族小伙立克拢拢,帮助所在村庄的115户612名贫困群众脱贫,推动村集体资产从零增至231.7万元;90后青年袁小梅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发展养蜂产业,帮助乡亲致富;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后主动回到村里创业,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家乡的风景、美食、民俗、建筑为更多人所知……这些选择返乡的年轻人,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梦想,同时又带动了乡亲们就业致富。
根据2022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有91.1%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返乡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便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在这场乡村与返乡青年的“双向奔赴”中,期待青年们用青春之光点亮乡村振兴之路,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共同绘就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素材解读
角度1:青年当心系家乡,回报桑梓。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乐于返乡入乡?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是一份惶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这是一份感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一份期望⋯⋯“家”文化早已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田园牧歌的浪漫,“莼鲈之思”的呼唤,家乡的那一抹绿色、那熟悉的乡音都在吸引着年轻人回归故土。“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离开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这种信念应当在年轻人中成为共识,催动更多年轻人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带来希望。
角度2:青年当目光远大,心怀理想。青年是生机勃勃的,他们拥有“敢将日月再丈量”的魄力、拥有“眼界无穷世界宽”的视野,他们能给家乡带来新的机遇。青年返乡不能单单是为了取得经济收益,思考得更远一些,青年返乡是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为一方百姓造福,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将目光放得更远来看,青年在艰苦奋斗之中能够锻炼成长,更能体会生命的意义。
3.三星堆发掘坑中蹲着一群年轻人
这是一群“面朝黄‘金’ 背朝天” 的青年学霸,在6座祭祀坑发掘中,他们兢兢业业,只为让历史的面貌更加清晰;他们活泼跳脱,显现着年轻一代考古人的生气勃勃。
考古发掘现场,可以看到有人在铲土、记录,有人在电脑前忙碌……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据介绍,参与此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以及文物保护两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约200人,其中有150多人是“90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群年轻人里不仅学霸多——博士后就有两个,更是经常展现出年轻人的活泼跳脱:或喜欢摄影或热爱涂鸦,他们防护服上随处可见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面朝黄金”等特殊标记,展示着年轻一代考古人的生气勃勃。
知晓来处,方知去处,考古学研究就是为了探寻我们来自何处。三星堆遗址的这群“90后”考古人,在大好青春年华中选择了与古老的遗物、文明相伴,在泥土中求索,期望无限接近历史。正如李克强考察三星堆考古现场时所说:“看见这么多学科的年轻学者,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仍然专注于考古事业,心还是静的,这很不容易。”这群年轻的考古人,在三星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仰望星空,而且脚踏实地,静心奋斗在探寻古蜀文明的道路上。
素材解读
角度1:让青春在实践中成长。青年正处于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我们应学习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年轻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把社会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壮筋骨、长才干。
角度2:青年接力前行,传承文化与匠心。从实利主义来讲,考古对很多文明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理想主义来看,考古为揭示文明起源、传承文化而尽力。当古老的三星堆遗迹遇上年轻的考古力量,我们可以看到考古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与奉献,熠熠生辉的中国考古精神,正代代相承。
角度3:从考古中激扬文化自信力量。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激扬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必能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魂聚力。
4. “最美大学生”: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2023年3月31日,2022年“最美大学生”名单公布。从科研平台, 到世界舞台;从奥运赛场,到维和战场,他们用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王煜尘,3次入选中国南极科考队,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邓宇皓,是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研制核心技术骨干之一,他对自己能参与推动中国量子物理研究倍感光荣。
拥有悦耳的嗓音,却不幸因癌症截肢的赵德煜,用奋斗弥补缺憾,获得国家级荣誉8项,省级荣誉9项;对花粉严重过敏的世界花艺大师陆亦炜, 因为热爱,所以无畏,他不仅为国取得金牌,还一直为推广中国花艺文化而努力;参加抗洪抢险荣立三等功的周晓辉,退役后积极传播军旅文化,后被选拔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青春的远征上,周晓辉壮心不已。
张雨霏是家喻户晓的东奥会两金两银获得者,而在赛场外,她热心公益事业,关注青少年教育;王金磊,在预备禁毒警察见习期间就协助侦办吸贩毒案件5起,协助抓获吸贩毒人员11名,用行动诠释警察本色。
刘迪波,曾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自授予奥林匹克徽章,用热情向世界传递了友谊之光;曾韵,是中国本土培养的、担任国际一流乐团管乐首席的第一人,他与他手中的国产圆号每每让世界惊艳,已获得13项国际大赛荣誉;戴正勤,是中国第20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中的一名女兵,她不仅是雷场上的蓝盔战士,也是架起与当地妇女儿童沟通桥梁的使者。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以“最美大学生” 为代表,中国学子正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素材解读
角度1: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从“最美大学生”的事迹中,我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特质: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担当有为。使命感、责任感,是他们冲锋在前、矢志奋斗的力量源泉;爱国心、报国志,是他们拼出精彩青春的深沉动力。从浇灌出靓丽青春之花的“最美大学生”,到各行各业拼搏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激扬青春力量,在危难关键时刻彰显青年担当,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
角度2:能奋斗敢拼搏,人生才会出彩。人生难得几回搏。拼搏,彰显坚韧不拔的意志,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如赵德煜,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最终走上了央视舞台;张雨霏,奋勇拼搏,突破自我,成为打破奥运会纪录的“蝶后”……我们应以这些“最美大学生”为榜样,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以青春之奋斗,书写精彩人生。
角度3:青年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与中国自信。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满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最美大学生”身上展现的朝气与活力,折射的正是这个伟大时代昂扬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如曾韵,用圆号让世界听到中国自信;刘迪波,用友好让世界看到中国风貌⋯⋯中国青年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必将进一步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京考一点通)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