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
A、尚书省、兵部B、门下省、吏部
C、中书省、刑部D、尚书省、工部
22、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D、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2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24、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成语与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
A、投笔从戎〔 祖逖 〕韦编三绝〔 苏秦 〕
B、鞠躬尽瘁〔 诸葛亮 〕闻鸡起舞〔 班超 〕
C、高山流水〔 俞伯牙 〕胯下之辱〔 韩信 〕
D、悬梁刺股〔 孔子 〕洛阳纸贵〔 左思 〕
25、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26、下面关于“桑梓”、“社稷”、“烽烟”、“桑麻”、“汗青”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战争、农事、史册、家乡、国家
B、国家、战争、农事、史册、家乡
C、家乡、国家、战争、农事、史册
D、史册、家乡、国家、战争、农事
27、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28、下列诗句描写的古代名人理解正确的是:( )
(1)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
(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3)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
A、诸葛亮、屈原、文天祥、李白
B、李白、诸葛亮、屈原、文天祥
C、文天祥、李白、诸葛亮、屈原
D、屈原、文天祥、李白、诸葛亮
29、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帮凶、走狗。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河:河的西面。
C、流血漂橹——橹: 盾牌。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初等教育学校
30、中国封建社会有三大选官制度,分为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下列材料中体现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
③《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A、①察举制 ②科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B、①九品中正制 ②察举制 ③科举制
C、①察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
D、①科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察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