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类专业怎么样?学什么?有哪些课程?就业情况怎么样?跟着北京高考在线一起来看~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类专业
1.机械工程
专业特色
机械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三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8年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205,2019年、2021年分别获批北京市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聚焦未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以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机器人设计、制造为主线,通过培养方案国际化、育人模式协同化、实践环节融合化推进新工科建设,构建了机、电、控、信息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依托一流师资队伍、国家级实验中心和机器人及先进制造学科优势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具有机械、电子、控制、材料、计算机、信息等多元化知识结构及较强的工程实践和专业表达能力,能在现代制造业和轨道交通及交叉领域从事先进制造、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及产品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并在国家制造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人才。
核心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现代制造技术基础、智能化机电系统设计基础、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机器学习与python编程、数字化设计与分析、数字化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装备原理与系统设计、智能装备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践等。
升学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多在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制造、工程等领域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开发、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或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深造率持续增加。
升学就业情况表
专业名称:机械工程 |
近三年平均情况 |
毕业人数 |
95 |
上研人数(保+考) |
41 |
留学人数 |
13 |
毕业去向落实率(%) |
97.1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帝国理工学院、悉尼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多伦多大学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杭州中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青岛四方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南京/青岛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公司、中国国家铁路(北京局、上海局、广州局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 |
2.车辆工程
专业实力
车辆工程专业成立于1958年,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以高速列车的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维为主线,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先后获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铁道奖、火车头奖章、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为我国高铁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者和管理人才,如复兴号与和谐号动车组总体设计师、中车龙头企业总经理、中车研究院院长、国家铁路局局长、动车组检修基地主任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轨道交通未来、服务国家高铁战略、引领轨道车辆行业发展的具有轨道交通大工程背景,掌握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维理论和轨道车辆工程领域专门知识,能够解决轨道车辆系统设计、制造和运维等复杂工程问题,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轨道车辆工程、轨道车辆设计、轨道车辆制造、轨道车辆传动与控制、轨道车辆智能运维等。
升学就业
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7.7%,平均深造率为51.8%。毕业生可在机车车辆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设计院、铁路局集团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升学就业情况表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
近三年平均情况 |
毕业人数 |
74 |
上研人数(保+考) |
35 |
留学人数 |
3 |
毕业去向落实率(%) |
97.7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斯图加特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电力学校、密苏里大学、诺丁汉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悉尼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北京铁路集团公司、上海铁路集团公司、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西安铁路集团公司、成都铁路集团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四院、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
3.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特色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9年首批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面向工业4.0、智能制造,构建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专业具有院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引领的学科方向,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联合”模式,构建“项目研究、学科竞赛、综合实践、本科生导师计划”多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物联网等行业培养从事智能装备与智能测控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感知与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轨道交通等领域从事智能感知与先进控制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
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测控系统设计、现代工业控制网络、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I-IV。
升学就业
本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7%,平均深造率55.9%,毕业生深受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物联网等各行业的欢迎,可在智能装备、智能测控系统、智能感知仪器、物联网产品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及管理等工作。
升学就业情况表
专业名称: 测控技术与仪器 |
近三年平均情况 |
毕业人数 |
59 |
上研人数(保+考) |
33 |
留学人数 |
4 |
毕业去向落实率(%) |
97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加州理工大学、普渡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亚琛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中科院自动化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车集团、北京地铁运营公司、通信信号设计院 |
4.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特色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空天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立足现代交通发展需求,围绕绿色能源、新型动力、智能汽车、空天动力、热流科学、能源战略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就业面向国家发展主战场,就业平台包括知名汽车企业、互联网造车企业、航空航天企业、国家发改委等。专业依托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高层次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由10名教授及11名副教授为核心的导师团队,实现对全部本科生的一对一导师制管理,护航学生成长成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数理基础,掌握先进动力系统及智能动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知识,具备机、电、热、控制、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体系,能够从事智能汽车、先进动力、先进航天推进等领域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核心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车用动力系统、汽车理论、新能源汽车构造。
升学就业
学生就业面向国家发展主战场,就业平台包括知名汽车企业、互联网造车企业、航空航天企业、国家发改委等。
升学就业情况表
专业名称:能源与动力工程 |
近三年平均情况 |
毕业人数 |
28 |
上研人数(保+考) |
12 |
留学人数 |
2 |
毕业去向落实率(%) |
97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普林斯顿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南加州大学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北汽集团、戴姆勒奔驰、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广汽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兵器集团、国家发改委 |
5.工业工程+统计学双学士学位项目
专业特色
“工业工程+统计学”于2022年获批北京市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依托工业工程、统计学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统计与工科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工业工程是工程、信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面向智能制造和服务等复杂系统,致力于进行系统优化、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助力产业提质、增效、降成本;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分析带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理论基础。专业以“产学合作、‘做中学’与国际化”为人才教育理念,培养面向智能制造和服务系统设计与管理的技术管理复合人才;就业面广,深造路径多,除制造业外,毕业生还广泛活跃于金融、互联网、物流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领域。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终身学习、系统思维、知识更新、技术跟踪、团队合作与沟通等可持续发展潜能及素质;系统掌握自然科学与数理基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基础,娴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及工业工程与统计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从事智能制造和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及咨询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核心课程
多元统计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系统仿真与数字孪生、风险决策与管理、工业互联网技术与系统、运筹学、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智慧物流与设施规划、数理统计与应用、随机过程、实用统计软件、数据分析与决策综合实践等。
升学就业
社会对于具有扎实统计推断与优化建模基础,掌握数据分析与系统优化方法,掌握前沿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而广泛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大数据时代社会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毕业生可广泛从事智能制造、医疗服务、物流运输、咨询与政策分析等行业的架构规划、系统设计、数据分析、流程优化、管理咨询工作,并可进入工业工程、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进行深造。
专业升学就业情况表
(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
专业名称:工业工程 |
近三年平均情况 |
毕业人数 |
26 |
上研人数(保+考) |
12 |
留学人数 |
3 |
毕业去向落实率(%) |
95.6 |
近3年上研院校示例 |
北京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 |
近3年留学院校示例 |
伦敦国王学院、阿姆斯特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利兹大学、德州农工大学、法国Insa-lyon大学 |
近3年就业单位示例 |
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中安华邦(北京)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院、国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中铁建工集团山东公司(青岛)、中国工商银行 |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北京工商大学,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