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技巧:要注重将个人经验与高质量试题及答案相结合,整理出多角度和思路清晰的答题模板。首先,要保证思路清晰。其次,需要明确答题角度,看到设问仔细审题,做到字字落实,然后分角度作答。关于要点划分,最重要的就是合理概括,不重不漏,话少点多。
最重要的是两点:反复背诵大事年表(含朝代更替表),把常考易忘的年份以时间轴的方式写下来,每次大考前都会复习一遍;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最好是根据关键词来记忆。
一 特点类
1.涉及主体:广泛多样/单一,……主导。
2.时间:起源早/晚,持续时间长/短,阶段性。
3.色彩:宗教色彩、神权色彩、近代色彩。
4.过程、趋势:新旧融合/交替,平民化、世俗化、大众化、封建化、体系化、专门化、规范化、法治化,更加……,具有……倾向,……与……同步。
5.性质:随意性、主观性、包容性、正义性、妥协性、渐进性。
6.目的:为……服务,以……为目标,注重……,强调……,以……为主。
7.程度:完整、彻底、片面/全面、局部、合理、均衡。
8.方式:……并举,以法律为手段,恩威并施。
二 背景、原因、因素类
思考角度:由小到大:个体→组类(民族、国家、其他国家)→国际(或历史大趋势);由主(观)到客(观);由直(接原因)到间(接原因,含根本原因)
1.直接原因(相对于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相对于次要原因)
2.内在原因=主观原因(历史主体者自身因素;背景不包括主观因素)、外在原因=客观原因(历史主体者自身之外的因素)
3.必要性(即原因=促使历史事件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性(即条件=促使历史事件能够发生、变化的主、客观条件)
4.“因素”内涵较复杂(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三 意义、影响类
1.由小到大: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其他国家→国际
2.由近及远:过去→现在→未来
3.物质/精神,积极(反话正说)/消极
4.主体法:个人、政府、社会……
四 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类
1.某人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②前人经验、成就(概括要点+具体事例)。③个人原因。④他人、国家支持。
-
某人在今天被推崇的原因:
①重要性:共性+个性。②必要性:……的需要。
-
评述某人:
①是什么:定性。②为什么:结合具体事例解释。③怎么做:应该怎么看/学习/对待(态度)。
五 史料实证
1.原则
①不同史料相互印证;②根据时代环境辨别;③论从史出;④孤证不立;⑤考虑作者意图、立场、性格;⑥鉴别史料价值,考虑史料真伪。
2.研究角度
①描写:丰富详实/简略;②权威性:官方/民间;③研究视角:新/旧,全面/片面;④来源:证据充分/不足,真实/虚构;⑤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3.史料价值
①定性:史料类型;②具体内容+反映了……;③可用于研究……
六 说明、评价、评述
1.说明:是什么+怎么做
2.评价:定性+分析
3.评述:先说明再评价
七 开放性问题答题技巧
1.打破思维定式,不是所有的开放性问题都是小论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小论文格式:论点+论证(最好3个,历史事实和史实解释,为观点服务)+小结
3.可以从微观切入,也可以宏观把握
4.结尾适当升华,恰当运用唯物史观
5.要求:主题明确、史实精准、层次分明
八 审题技巧
1.审设问:明确第一要答什么:目的、背景、影响……第二要求是什么:概括、简析……
2.找限定语:所学知识包括历史知识和方法知识,即阶段特征和答题角度
3.读分数,规划要点个数
4.读材料:明确时空定位,关注材料出处、作者,逐段概括并归纳整合
5.宏观把握:作答时把握小问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