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12 D 13 C
14【答案要点】不矛盾。诗前面之“令人愁”,指因行役和思乡而愁。结尾“不愁”指诗人为宇文判官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的戍边情怀和爱国精神所感染,要与他一道携手共赴边塞,为国效力,不再忧虑西行征途前路漫漫。全诗先 “愁”后慷慨,以昂扬情感收结全诗,前后情感变化并不矛盾。
【评分标准】答不矛盾 1 分,答矛盾不得分。简析“令人愁”“不愁”各得 2 分,扣题干小结情感不矛盾 1 分。)
【答案示例】不矛盾(1 分)。 诗前面“呜咽令人愁”之“令人愁”,指诗人初赴安西途经陇山,因路程之遥(远离家乡)、速度之快和闻流水之声,产生了行役之情和思乡之感(之愁)。(2 分)结尾“不愁前路修”之“不愁”,是诗人听了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等一席话后,被他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的戍边情怀和爱国精神感染,(1 分)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要与他一道,携手共赴边塞,同赴国事,为国效力,不再忧虑西行征途前路漫漫,因而“不愁”。(1 分)全诗先因行役和思乡而“愁”,后因戍边和爱国而慷慨,以昂扬情感收结全诗,所以前后情感不矛盾,体现了全诗慷慨昂扬的格调。(1 分)
15. (1)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2)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或王于兴师,修我矛戟;或王于兴师,修我甲兵。或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或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或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