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与试题形态

2022-04-13 16:27|编辑: 李老师|阅读: 293

摘要

本文整理了关于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与试题形态创新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距离2022年高考时间越来越近了。北京高考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于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与试题形态创新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参考。详情如下:

摘要

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更为凸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以“三大文化”为载体的价值导向。在这一价值导向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优化提示性材料、写作指令与具体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表达。面向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凸显价值引领功能;同时应创设更为复杂的文化情境与更为真实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写作指令;命题理念

正文

0引言

一直以来,高考作文承载着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界也有一大批学者通过透视不同历史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深层次探寻其背后的价值导向。有研究者指出,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关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1]236。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语文作文从全封闭、全垄断、全指令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持续走向多元开放、边界拓宽的新型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为考生作为独立主体而积极语用不断开拓思维空间、淡化探索疆界[2]。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出台以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下高考语文作文的价值导向与试题形态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选取特定的视角巧妙切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事件,凸显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现实关切。

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教育改革关口,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站位高、落点实的生态图景。人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中,而作为写作主体的人正是立足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相互交织的具体节点上展开对话。正如潘新和提出的疑问:“写作、语文教育并非不要‘语用’,问题在于:‘语用(生存)’与‘立言(存在)’,二者孰轻孰重?”[3]显然,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事实上,写作不仅仅是面向一般生活、工作需求的应用文制作,还面向人的存在,即充分尊重个体倾吐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思想交流及独创性的思想创造等深层次需要。

1.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

1.1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锤炼思维品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4]。近些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内核,聚焦联系、发展、矛盾等哲学母题,启发考生在写作实践中思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这一特点在提示性材料的表述逻辑、内容选择与写作任务设计上均有体现。

《语文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纳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帮助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5]4。基于此,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通过对立观点论辩、开放议题讨论两类题型激发考生思维活力,其中:前者就同一话题给出两种对立观点,要求考生展开辩驳;后者提出一个开放性的议题,由考生自主思考。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积极引导考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建构论证体系,不断增强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指向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启发考生充分思考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客观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作文的提示性材料节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文中提及“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这一观点。个人身体素质处于动态变化中,生而强者并非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如果个体长期消极对待身体,则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逐渐由强转弱,反之亦然。这与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时的观点一致。马克思说:“对于现存事态,它固然包含着肯定的理解,但在这种肯定的理解中,它还包含着它的否定的理解,即现存事态必然归于消灭的理解。”[6]

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出发,人们可以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以抗击疫情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间援助物资上的寄语为切入点,引发考生对国际合作的思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待“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考生不仅能发现“远与近”这一对概念在物理与心灵层面上的辩证关系,而且可以尝试以联系的观点思考“一带一路”等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由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依据一定物质条件、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个人所组成[7]。个体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处理好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作文题涉及1919年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青年投身祖国建设、1979年莘莘学子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等时间节点上的历史事件,以5个短句清晰地展示了青年人在各个历史阶段作出的努力,同时也生动地诠释了每一代青年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与当时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历史背景的紧密关系。

1.2 以“三大文化”为载体,凸显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考语文作文的中国元素辐射“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应于《语文课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根据不同类型文化的自身特性及呈现方式的具体要求,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通过连贯的时间脉络串联“三大文化”,形成文化育人的系统效应。

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的中国元素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不仅描绘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也关注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每一个“小我”。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对中国元素中“三大文化”的呈现趋向多元,频次也更为密集(见表1),由直接出现“中国”“中华”等显性词语向隐性的文化符号与显性词语的融通状态转变。与此同时,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还设计了一系列贴近中学生日常生活与真实需求的文化传承活动,如演讲、观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等,引导青年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关注、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元素。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将“三大文化”作为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从多渠道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同形态,实现由感官层面的文化刺激向深层的文化理解转变,建立青年学生与国家和民族文化间强有力的精神纽带。以2021年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为例,其材料涵盖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鲜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奋斗历程。该题通过主动回应“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引导中学生解构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密切相关的节日、歌曲等文化符号蕴藏的深层隐喻,在提示性材料的促发下,青年学生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这一精神文化宝库,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表达对“可为与有为”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声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kzx)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中国考试,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 1
  • 2
  • 3
前往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2北京高考高考作文命题

2021-2020年全国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2021-11-10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