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1年北京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及范文:国民精神

2021-03-10 10:55|编辑: 吕老师|阅读: 660

摘要

本文整理了以国民精神为话题的作文素材、题目及多篇优秀范文内容,分享给各位考生参考。

高考作文是高考中分数占比较高的一部分,需要考生的日常学习和积累。北京高考在线团队收集了关于国民精神相关的热点素材及优秀范文,快来看看遇到这样的作文要怎么写吧。

国民精神相关作文素材

“拉面哥”一夜走红,让我想到近几年的“…哥”“…姐”“…叔”等一系列现象。这固然,这固然反映出我们当今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似乎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往更深的层次思考,我似乎又看到国民精神的孱弱与贫瘠,而这正应是我们最为担忧的地方。我们每个国人应该关注什么,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难道这些不应该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吗?

国民精神相关作文题目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段话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这道作文题目请联系海淀2020年的考题《免疫力》

【作文解析】

1、核心话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2、话题分解:

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是什么?

为什么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怎么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会有何效果?

国民精神相关优秀范文

1.精神瘟疫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一番话便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他发现精神瘟疫远比肉体的疾病可怕的多,故而救国必须从拯救国民的精神开始,而改变精神的最有效途径便是文学。

肉体的疾病最多传染一城一地,哪怕生灵涂炭却也不会动摇国家、民族之根本。而精神瘟疫却能通过书籍、通过人言、通过腐朽不堪的社会风气波及全体国民,使其精神腐烂坏死。肉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若死,肉体也不过是一个会自己吃饭喝水的植物人罢了。在鲁迅所处的时代,这样的人便“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他们对同胞的生死、民族的存亡都麻木而漠然,只能在入侵者的铁蹄下坐实“植物人”的身份,如草芥一般倒下。

而在现今,涂害国民的精神瘟疫再次出现了,只不过不再是“麻木不仁”,而换成了“娱乐至死”。充斥整个社会的是无穷无尽的娱乐主义,游戏、唱歌、纸醉金迷,甚至原本庄重严肃的仪式也被拿来取乐,纵使有豪情,也会被周围人的闲情所笑,努力似乎已变成了一件可以被嘲笑的事物。人们在极大的生活压力下不得不在业余时间用无穷尽的娱乐麻痹自己,阅读书籍也更钟情于碎片化的快餐阅读,并为之上瘾,欲罢不能,并且拒绝一切不能立刻带来快感反馈的文字。

鲁迅以其笔下文字拯救愚弱的国民,而在现在我们并没有一位能担此重任的作家为国写“药方”。因此我们必须去寻“古方”,以经典的力量抵抗娱乐至死的狂澜。在现今,许多人读名著都读不进去,这正是对碎片文化上瘾,被娱乐至死侵染的特征。习惯了被嚼烂的信息的他们无法享受完整的文化盛宴,而坚持阅读克服阻力正是“服药”的过程,良药苦口,但经典名著的推广却必须进行下去,不能放弃。

因为这是对精神瘟疫的治疗,对国民精神的救赎。

这篇文章请联系微写作“书犹药也”

2.经典与民族精神

一本书,能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独到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中便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要改变人民的精神,就需要经典的帮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而民族精神则寄托在经典当中。一个没有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是愚昧的、只能被奴役的民族。因此,若想改变人民的精神,使他们拥有民族精神,就需要重视经典。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经典。孔子的思想流传千古,其中蕴含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我们经常说要成为一名君子,“君子”这一词也在《论语》中被多次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重视道义而小人只重视利益。若人们能在心中坚持君子的原则,那么在事情变故发生时便会有所作为,而不是无利可图而无动于衷,成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论语》中,孔子用寒冬中仍不凋落的松柏比喻君子,指出了君子坚毅的品格,不屈于恶劣的外在环境。在民族危难之时,便需要这样的人挺身而出,支撑起国家民族的脊梁。有脊梁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这样,便需要人民牢记实践经典中的思想,坚守其中的民族精神。

而对于处在和平社会的现在,经典和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对我们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的社会,人们只重视利益,人与人之间冷漠疏远。一件事发生,人们只会在旁边围观议论,却没有人伸出手去帮助。这不也是一群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吗?这便是一个民族缺乏民族精神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论语》。通过研读《论语》,学习如何成为君子,从中获取民族精神,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国家的支撑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经典。因此,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阅读《论语》,支撑起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吧。

3.精神缺失,唤人性归来

《呐喊》中鲁迅以殉道者的姿态振臂高呼,试图唤起国民的混沌精神。而如今,这个悠远的问题踏着时代的步点走向我们,精神的“唤醒”仍为今之要题。

学识再高又如何?精神的缺失只得使他们酿成大错,成为社会的悲剧。那些室友投毒的案件如今听起来仍是震惊,作为复旦大学的高材生,仅因与室友不和,两个青春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令我们唏嘘。精神世界的残缺使他们的人格得以缺失,而这是干涸的精神缺乏浸润的结果。

千百年前,孔子便以“仁”来要求自己的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仍处第一位。“修身”即是对自身人格的培养,对精神世界的修炼。如此看来,若非具有“仁德”之心,精神是不完整的,那么做什么也将是做不好的。学识再高又如何?不学做人丰富精神,何以做学问?

精神的缺乏终将造成人道与人性的破裂。那些《呐喊》中的看客们,在一种愚昧又不自知的状态下“欣赏”着为自己布道的人的陨落,却还可在旁拍手叫好;那些以精神胜利法宽慰自己,抑或说是麻痹自己的人,只得成为少数清醒者的悲哀。鲁迅亲历这些人性的泯灭与人道的破碎,为这些唤不醒的国民哀叹。

反观今之社会,多少个渺小的生命被高校学子解剖享乐?多少的见死不救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挣扎过后倒在马路中央?如果精神不得以改变,那社会中的人性与人道又何时才能被唤起?精神的修炼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修行。没有人性与精神的人只得是一个空壳,只有这空壳中被注入了新精神,才可谓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

我们缺乏对自己由外向里的对内心的观照,从而缺失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人性的认同感。没有人性的人是可怕的人,没有精神的民族便是一个将消逝的民族。这个思想贫血、精神缺钙的民族的苏醒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每人的一点善举都是一步对精神与人性的丰富,久而久之,社会将不再人情冷漠,民族也将因新鲜的血液重焕活力。

让我们填补缺失的精神,唤人性归来。

4.精神的健全

医者能医病,却不能医心,鲁迅弃医从文,我想也是因此无奈吧!若国家人民皆是思想空洞麻木的匹夫,只有蛮力,终不过是奴隶之邦!改变精神,让精神健全,才是国力昌盛,民族得以生长延续的第一要素。

曾经有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读书调查,犹太人每年每人平均读九十六本书,而我国却只有四点七本。这惊人的差异令我深思。犹太人历史上颠沛流离,受到德国人近乎灭族的迫害,而今又在各国间盘桓不得建立自己的国家。但他们从来不宣布投降,他们的精神是健全的,阅读或许是不曾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有饱满的精神食粮,心中有对民族神圣的信念,得以坚定。多难兴邦,正是一次次对他们民族的迫害,使他们坚毅,更去吸取更多知识,民族绵长至今。

如犹太人健全的精神,教他们维护本民族的尊严,同时也是反抗的资本。“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们的精神是麻木的,在于他们“随遇而安”,冷漠地接受加在他们身上一切,包括耻辱与尊严的践踏,这是让鲁迅先生痛心疾首的所在啊—不懂反抗!

左拉有健全的精神,面对冤案,即使法国当局与他无怨无仇,被怨之人也与他毫无牵连,但他有明辨是非的慧眼和直起身反抗的胆识与魄力;薇拉有健全的精神,面对向他人施以暴刑与极不公平待遇的军官,她那食指扣响手枪的一刹那,是反抗的宣誓,不仅是对其的怨恨,更是呼吁被压迫人民站起来的号角!他们有此坚忍与魄力,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于正义渴求的向往,他们不甘于压迫,他们敢于反抗,这无疑体现他们具有健全的精神。

看现实社会中种种,“小悦悦事件”是怕惹祸上身还是人心的冷漠?“空巢老人”是子女的不孝或是人心的漠视。《论语》所倡导的“以仁爱人”似乎早已溺在历史的洪流中......

再捧起一本书,再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吧!不要当强者凌驾于我们的头上,却不知所措时再悔之晚矣。看客是比恶人还恶毒的,因他们是恶人强大的羽翼。精神的健全,让我们在和平时有“闲看花开花落”的雅兴;在不幸时,有能力维护我们的尊严,举起反抗的旗帜,屹立不倒!

5.强健精神,立国之本

鲁迅先生因醒悟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而弃医从文,欲用笔杆将国人从铁屋子中唤醒。由此可见,精神的强健,才是第一要著,才是立国的根本。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提到:“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假使人们还未被唤醒,奴性之劣根尚存,我们以何颜面面对鲁迅先生的醒世界文章,又以何面对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眼神?

但是人们真的都被唤醒了吗?你且看那衣着光鲜的人们,将自己包裹在文明的外衣下,却掩盖不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行尸走肉的腐朽味道。当今的年轻人,以电子产品代替书籍元典,以碎片化的阅读代替完整地阅读一部著作。纵使体魄如何强健,也弥补不了精神的贫瘠。精神的贫瘠,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无法避免“羊群效应”,于四周的喧嚣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麻木自己的精神,也逐渐弯曲了脊梁。

因此,当今的要义便是精神的唤醒与强健。为了避免民族精神从我们体内流失,致使精神贫血,思想缺钙,对内在的剖析和对人格的强化是我们每个人刻不容缓的责任。唯有知道自己内在的缺陷,才能将精神的漏洞填补。中有瞿秋白在囹圄中对自我的深刻剖析,外有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更高尚的品格。他们伟大却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因而变得更加伟大,精神的火花也能更加长久地闪耀光芒。

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体。可以说,青年精神的强健与否决定着国家的强健与否。然而,当今社会流行的“丧文化”却不利于这种发展。试问,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与明确的目标,我们该以何唤醒早上的自己?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今大部分人把生活过得如同行尸走肉,其症结在于他们没有强健的精神,无视了肩上的担当与责任,让清明的精神陷于泥淖。

如果每个人都能重拾起自强不息的强健精神,是个人之幸,亦是国家之幸。因此,进行精神的强健是每个人应当践行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使社会和谐进步,国家长久地屹立于东方。

6.铸造青年人的精神

鲁迅先生因为希图改变国民劣根,希图“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弃医从文。郁达夫在谈到鲁迅时说:“一个又伟大人物而不知爱戴、拥护的种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为了不致沦为“奴隶之邦”,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读一读鲁迅的精神。

鲁迅认为改变国民的精神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我认为改变国民的精神的第一要素,是在铸造青年人的精神。

因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部分取决于青年人的精神。

尚能看见,巴黎和会后,是青年人走上街头,拒绝在文件上签字,是他们报国耻,赴国难,扬国威,多灾多难的中国才得以挺过难关,甚至因多难而兴邦。他们的时代有“五四精神:,那我们呢?

我们有在公交车紧盯手机,而在现实中营造出一片死寂的“低头族“们;我们有在网络论坛上复活的,隔了世纪精神仍存的”看客“们。若是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怕是要感叹,医学手段如此发达,竟仍无法医治国民的精神,怕是要执起他犀利的笔,骂一骂这个时代。

我希望有人骂一骂,可惜鲁迅已不在,那么只好由我们来。

由我们青年人来铸造自己的精神,铸造这个时代的精神:心怀阔志,抒尽大济之抱负;心怀慈悲,纵使飞腾显达,仍不忘盛世之蝼蚁;挺直脊梁,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尊严;面对世界和未来,在时代的变化中岿然不动,做一个合格的大国公民。还有……

这样说来,这种精神仿若有了一丝古风古韵,如同古代的人在践行“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诺言,我们作为社会道德力量的承担着,时代精神的铸造者,不约而同地为了履行对铸造精神的诺言,这样,无论是在做着平凡或辉煌的事,我们都是高贵而丰富的。

如今我们仰望以前的时代,并以此来塑造我们的时代精神,千百年后,人们将如何看待我们呢?

我们值得仰望吗?

7.精神的健全才能造就民族的振兴

鲁迅少时为了救国的理想而去学医,然而在求学途中,他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国人的愚弱不会因医生的治疗而有所改变。他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以笔为矛戟,加入了思想与精神的奋战之中。他的呐喊终于叫醒了一片昏昏欲睡的国人。思想的浪潮澎湃汹涌,总算将汪洋中摇摇欲坠的中华民族推上了岸。

鲁迅的思考正是表明,一个民族只有获得了精神上的健全,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摆脱外国的摆布,以求振兴。

回首百年前的中国,狼烟四起,不仅有外国的入侵,更有国内军阀混战,使得民生惨淡。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中却有无数个阿Q,身处悲剧而不自知,令人唏嘘。这样的民族需要急迫的挽救。仁人志士,杀身成仁,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都在努力地唤醒这个民族。直到百年后的今天,我也不禁感慨,那是人们的心中该有多么澎湃的激情,即使时过境迁,那豪情似乎仍在空气里飘荡不绝。这或许就是民族在危难之际的竭力呐喊,如困兽犹斗,只为争出一个光复的未来。

精神的健全需要的正是这一片炽热的心血。一个人的呐喊只有微弱的回响,一个群体的呐喊却能唤醒一片土地。因此,危亡之中的国家,一旦挺过了这一险关,往往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在最困难的时候,民族才是真正地觉醒了。在战火中,人们美好的幻景被彻底打破,精神与人格不得不站立起来。

这无疑是残忍的。如此循环往复,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大损元气。在盛世中败落,在败落后陷于危难,再去追求国民精神的健全显然不是民族发展的正道。因此,国家在昌盛之时也要注重民风的教化,民族在鼎盛之时也要居安思危。这不仅是为政者的深谋远虑,也是普通人在生活安定之时绝不能忘的初心。

民族的振兴源于每个国民的健全精神,这种精神上的健全源于人不断的求知学习,跟进时代的步伐,以求思想的进步。民族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当日之耻,健全精神,塑造品格,让民族的未来有光明之境。

8.做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一个人是否健全,其实并不全然在于体格是否健全,生活是否富裕,家庭是否完整。就像鲁迅在《呐喊》中呼喊的那样:“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我们要做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可我们似乎总是“愚弱”。孔子在春秋时期就曾说道:“人之所以为人,其仁矣。”兵荒马乱,礼崩乐坏,人民在惶惶中苟且的过着一生。于是孔子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就是为了恢复人民哪怕一丝一毫的礼义道德,让“人”为“人”,让“人”为“仁”。

精神健全,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原因。少有鸿鹄之志,发愤忘食,为国家崛起而奋斗不止;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凌云雄心,撑起脊梁,创造高度;老应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屈信念,不服老,不认输,死而后已。我们应是奋斗着的,应是探索着的,应是永无停息的。我们要做精神上最勤奋的奔跑者。

曾看见有人戏称“人之初,性本懒”。这或许真的是这个时代中许多人的缩影。生活在物质极大丰裕的年代的我们吃穿不愁,再也不用为如何活下去而战战兢兢。于是,上一代身上那些昂扬向上的勤奋刻苦的精神,正在我们身上一点点的消失。懒惰,懈怠成了我们的代名词。沉溺虚无,追求缥缈,我们任由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种种腐蚀着我们的精神。

我们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啊!

我们痛心晚清士人在烟雾缭绕中涣散的样子,却忘记了自己在沙发上“葛优瘫”的颓废模样;我们不愿冒险做“出头鸟”,小富且安,满足于岁月静好的安稳平淡;我们浑浑噩噩的过着每一天,不知梦想为何物,不知远方在哪里。

前些天看到脑瘫诗人余秀华的故事。她先天性脑瘫,走路不稳,手发抖,实在算不上体格健全的人。可她用颤抖着的手,写下惊雷般的诗句,与这不甘的命运争上一争。她没有健全的体格,却因为有着超乎常人的健全精神,让天地为之震动。我们需要这种精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我们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更应该健全我们的精神。由内而外的,我们要剔除我们身上的麻木懒惰,找寻最初心,砥砺向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路且险且长。我们应做那个无畏的热血青年,找寻自己那激情洋溢的灵魂。以我之青春,以我之灿烂,筑国之脊梁。

让我们都做精神健全的人。

9.精神上的强大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么强壮、富有,如果他不在内心上强大,没有健全的精神,他便与在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分别。

一个人的精神上如果不健全、不强大,他便极易沦落为“阿Q”,或者是民国初期、抗战时期那些愚昧无知的看客,甚至成为如冠晓荷一般的人。因为精神上不够强大,所以内心中的底线变可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以至于没有底线,以至于受了打,只想“儿子打老子,”便全然无事,以至于他人的愁苦与自己无关,以至于“北平的战火烧不到上海,国即未亡,就不宜做未亡人。”以至于日本人能带来官运,所以便投靠日本人。精神上的空虚不仅可以使人堕落,也可以使人不顾内心的富足而一味追求外表的华丽,如同法国或俄国的贵族,一天到晚舞会不停,腹中空空却要附庸风雅的养几个文人。

精神强大者,便应如托尔斯泰伯爵一般。即便生活富足,也时刻提醒自己,那富足的生活是由众多其它人所劳动而换来的,所以自己也不应该脱离劳动者。伯爵即使晚年散步时遇到农民也一定要去劳作一番;即使已病入膏肓也离家出走,为的就是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因过于安逸便不自知。

精神强大者,也应如同古代文人一般。即使生活不得意,也应该坚守内心的底线,不为利益所动。如同陶渊明,宁可回归田园,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如同李白,即使不得志,只能游山玩水,也不“催眉折腰事权贵。”;又如同苏轼,如果被陷害,自己深陷困境,便突围出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正如老舍所讲:“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内心绝不会是膨胀的,也绝不会如一个沙砾,相反会紧缩,缩到如一颗坚硬的小石子。“

当内心如一颗坚硬的小石子一般时,外界的荣华富贵,便于我如浮云,因为那些不会对我有丝毫触实;当外界指责纷至沓来的时候,自己也不去理睬,因为知道如伊丽莎白所言:“你们对我的百般注解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反而是一览无余的你们。”

当内心如坚硬的小石子一般时,精神上也就强大了。

10.精神至上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意识到“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国民的精神”,如果不改变精神,“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我认为这其中很有道理。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革命”才是最终目的。治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目的便是体现我们的精神价值,活着便要显示出比活着更高的意义。因此,追求精神的健全、丰富,程度上本应该强于追求身体的健康。

那么,鲁迅所说的精神,是保持神智清醒,做事待人有基本准则就好了吗?这里的精神,当以对国家的责任心、使命感为重。我们要为自己、为国家的尊严而奋斗,我们要实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独特而又深远的生命价值。

《藤野先生》所写的短片中,中国人呆滞地看着己国人被砍头的画面无疑触怒了鲁迅。真正优秀的中国人不仅应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那样与命运抗争,更应像《红岩》中的革命烈士一样捍卫国家使其免受无端的屈辱。相比之下,孔乙己那样不思上进却好占小惠、满嘴跑火车的迂腐书生,《一件小事》中不肯下车帮助他人的“我”,难道不显得黯然失色了吗?

精神健全的人无论于其自身,还是民族、社会,都是大有益处,难以替代的。有了对国家的使命感,我们自己便会更加勤奋进取,对于自己生活中的选择与经历的看法,也不会单单出发于个人的荣华富贵、安定终身,我们会处处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而着想。就像《论语》里所说的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人之美”,“周而不比”,团结共上,这样的人,对于社会才有真正的积极影响,才不会枉负自己健全的身体。

反观现在,徐州大妈闯红灯后态度强硬,说出“不差钱,明天继续闯”、“从小教育孩子去偷,去闯红灯,遇到警察就骂”,这样的现象触目皆是,试问,这样的人起到任何维护社会安定的关键作用了吗?给他们以健全的身体,只有增加几次“闯红灯”机会的作用!

所以说,鲁迅先生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在这样的文明与道德需要重建的时代,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提升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价值。

精神至上!

11.肉体与精神

鲁迅先生曾赴日本学医,期望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用医术挽救更多国民的生命。可他在一次次看到肉体健全的国民,因为精神上的愚弱从而成为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与看客后,最终在肉体与精神的抉择中,呐喊出:“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诚然,肉体是重要的。它是我们现世生活的凭依,是我们一切行为得以实施的基础,更是我们精神的居所。因此,肉体的健全以及肉体带来的名利荣华也不容忽视。

但是在肉体与精神的比较中,无疑精神更为重要。肉体只是一个人作为人的前提,而精神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究竟是谁。

国学大师陈寅恪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主张精神应置于肉体之上,他的行为也完美地践行了这一主张。陈寅恪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默念平生不侮食自矜,不曲学阿世,似可告慰亲朋。”他交友时不看重肉体的地位名利,只看重其精神的独立高洁。所以陈寅恪先生曾将炽手可热的康生拒之门外,也对看似肉体地位不如康生的校工亲切称以“彬叔”,视为亲朋。而正因陈寅恪先生将独立精神高置于肉体之上,他的作品才不流于世俗,启迪了无数后人。他本人也不似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中,为肉体片刻安稳便出卖精神的知识分子。陈寅恪先生活得独立自由,他的精神不被历史的烟尘湮没,受到世人的尊敬。

精神看似虚无,不如肉体厚重。重视精神也不如重视肉体般,可以快速得到物质的回报。你或许一辈子也无法享受物质的富足。但精神却能做到肉体所不能的,它让你成为一个独立大写的人。同时,肉体终将磨灭,精神却可永存。

然而在现世,受物欲裹挟的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精神的培养,为肉体欢愉出卖精神的事层出不穷。欺骗,抢劫,盗窃,亦或是更为常见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现实触目惊心。这个社会呼吁着人们对精神的重视,它并不需要一个个看似肉体光鲜却精神腐朽的人充斥其间。

只有个人重视精神,他才能如陈寅恪鲁迅般活得独立自由。只有社会重视精神,社会才会和谐文明。只有国家重视精神,国家才能富强美好。

我们虽是凡人,也许穷尽气力也无法达到鲁迅先生精神的成就,但点滴改变也会汇集成山海。让精神超越肉体的局限。

12.精神的健全

精神的孱弱使肉体的强健只能成为空洞的摆设。因为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琐碎而满足或屈服于肉体的完备,缺乏精神的明亮,只能勉强赢得生存的余裕。精神麻木空虚,只能算是同一切无意识而健康强健的野生动物一般屈从本能地“生”着,不能够算是作为“人”、怀抱人格与尊严的“活”着。

不可否认的是,动物性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人类的“原罪”。在人类过往的历史中,精神的愚弱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种奇特的普遍性。有些人肉体强健,仍只能向神职者上供钱财换取所谓来世的欢愉;有些人风华正茂,仍只能为了留下一块无用的贞洁牌坊而活活饿死。压抑的空气中,是这些人组成了社会,将自己和更多的人置于死地。有些人正值年轻而眼含热泪的年岁,仍能不动声色地射出穿透初生婴儿头颅的子弹。是这样的人主动泯灭了自我,将他人和自己一道推下深渊。

旁观而言,他们似乎有着受害者与加害者的立场差别。然而实际上,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懒惰导致的麻木和苟且,是精神之愚弱的根源。它们如同一场瘟疫,一旦牵涉其中,谁也无法宣称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加害者亦终将成为受害者。人类历史漫长的时光,如同一场永不破晓的长夜。

但是与此同时,动物性也并不代表者人性的全部,正如真正的黎明或许依然遥远,但明月星辰仍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让神明拥有凡人之美丽的画卷,那些赞美人类灵魂的诗篇,那让夜空燃烧的星辰,那让天地战栗的控诉,是永远不满足于肉体的完备,追求着人类的终极自由,树立精神之健全而向社会黑暗反击,向人类本能和命运抗争的力量。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前进和突破的脚步,正如时间不会停止流动。人类作为天地间唯一的智慧,唯一的觉解,不会自甘堕落,不会放下追求幸福的权利和生而为人的尊严。

这些人是燃烧自我而产生光明与热量、击破黑暗与冷漠的烛火,即使历史是一场阴暗昏聩之中的长梦,那烛火仍在那里灼灼地闪烁着、跳动着。他们让牢不可破的铁屋里吹进了新风,唤醒了沉睡的灵魂。他们的觉醒,终将引领更多人的觉醒,直到从命运手中夺回人类“活”着的力量。

明:本文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aokao)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高考作文2021高考作文国民精神作文

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2020年在京录取分数线汇总2021-06-17

北京市2010-2021年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2021-06-01

2021年北京高考时评作文素材汇总,2021届考生必看2021-02-26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