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预录取的含义是,考生的档案资料已经进入准备录取考生的学校,不能再流动。学校的审查已经通过,预备录取考生。考生在高考后填写的志愿进入校方之后,校方便判断是否录取,若不录取则显示为退档状态,录取则显示为预录取,也就是高考预录取的意思。此时档案已在该所学校,并且该批档案流动过程已经结束。 然后会把所有预录取名单给招办审核盖章。 预录取和录取之间的差距,是官方的批准确认。虽然招办要审核,但是如果没有重大问题(跟高考无关的问题),是不会退档的。
网上公布考生信息中的“考生状态”包括“已经投档、院校在阅、预录取、预退档、等待终审、录取”6种状态,每种状态的实际含义如下:
已经投档:表明省招办已经向招生院校投出电子档案,但是招生院校尚未下载所投档案。
院校在阅:表明院校已经从网上下载了省招办投出的电子档案,正在进行审核,还未决定是否录取。
预录取:表明院校经过审核后已经准备录取该生,且已将这一信息提交省招办,等待省招办进行审核。
预退档:表明院校经过审核后准备退掉该生档案,且已将这一信息提交省招办,等待省招办进行审核。
等待终审:表明省招办对“预录取”考生经过审核后,拟同意录取该生,并将这一信息提交录取领导小组负责人进行最终审批。
录取:表明录取领导小组负责人已经最终审批通过,该生已经正式录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征集志愿开始后,许多考生的状态处于“预录取”。多年来录取工作规定,征集志愿开始后,处于“预录取”状态的考生是不允许院校再退档的,所以已经预录取的考生不必填报征集志愿。
“预录取”协议是在真正的高招录取前,各校承诺,考生只要签了“预录取协议”,并把协议学校填写为第一志愿,就可以顺利进入那所大学。“预录取”并没有法律效力。这种签约方式是高校吸引考生填报的手段。签下这样的协议,家长和考生们感觉像吃了定心丸,但实际上在录取时,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如果分数低了,高校肯定还是录取不了。目前在大学招生中,除自主招生外,高校与考生和家长约定的预录取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而且,这种“预录取”协议书已经被教育部禁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