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0-2021学年海淀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行以致远范文二

2020-12-04 10:43|编辑: 刘老师|阅读: 1069

摘要

2020年海淀高三期中语文作文议论文“行以致远”涌现更多优秀作品,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再度整理作文范文,一起来看!

11月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作文议论文题目“行以致远”,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和分享,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浮现出来,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再次整理“行以致远”范文参考,一起来看!

海淀高三期中考试语文作文题目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

作文范文参考

行以致远范文1

如果你走到北京的闹市街头,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人们的脚步仿佛越放越快了。的确,不知不觉中,“行”已成为当今国人的标志性姿态。我们知道为理想而奋斗,我们知道唯行能致远方,可为何不少人似乎愈发活得芳累,却仍觉一无所获呢?“行而无以致远”问题出在何处?

其实,“行”本义为行走,引申为行动、奋斗;“致远”则是到达远方的理想所在。若要使“行”真能“致远”,便要做到“知远笃行”,而这才是“行以致远”实现的命门。

要“致远”先“知远”即审时度势,明确方向。据说在南极的暴风雪中无所参照,踽踽独行,最终便会于冰原上打转,“致远”也化为泡影。这启示我们,唯有认清行往何处,实现目标才成为可能。晚清守旧派官僚为抵挡“以夷变夏”耗尽心力,义和团民毁路焚楼以求“大清一统旧江山”, 种种行为虽显救国之志,然而方向既错,南辕北辙,终遗笑柄而已。反观中山先生,先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然后奉旗革命,应时而行,方成一代先行者。知其所“远”,方能行其所行;不知所“远”其行竟无功矣。

然而现实往往比这更为残酷,“知远”很多时候似乎遥不可及。孔子周游列国,仕那国?不知道。红军兵败转移,往何处?难辨清。前路迷茫时,便要以“笃行”代替“知远”。头顶没有星辉北斗,心中却要有荧荧火光。于是夫子求仁一世,终于桃李三千,铸成圣贤;红军凭一腔共产主义热血,于无路中开辟前程。由此可见,眼前若不见路途,心中则必存理想。以心中准则引足下之“行”即便看不清“远”,也能闯出“远”来!行文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有多少人身陷庸碌,裏挟潮中,虽有“行”之姿态,却宛然空壳一副?而心怀理想之辈,又有多少将目标寄诸外物,忽视心中持守,一朝希冀幻灭,则蹶不振,切齿扼腕,感叹苍天负我?列位若看清此点,反省自身,做到“知远笃行”,则“致远”之目标可期矣。

推而广之,今天中国踏入新征程,世界面临新威胁。未来我们若想迎来民族复兴,是否也要以“知远”明确方向,以“笃行”应对挑战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知远笃行,勤而施之,诚能如是,夙愿不远!

点评:这篇文章的优点是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精妙。我想同学们可以借鉴这篇文章的语言。问答式表达,把问题引向深入,长短句和整散句的结合使文章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情感饱满。

行以致远范文2

荀子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将迈入下一个百年的出发点上,我们会否因前路漫漫、终点遥遥而丧失行走的决心和勇气?而此刻,我们更需谨记:行以致远一一当我们勇敢出发、坚毅前行时,远方已在我们的脚下和心中。

到达地理上的远方需要依靠行走,而到达精神的高地、理想的明天与意义的彼岸更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何为“行”?我以为“行”绝不仅仅是向前进发的行动那般简单,其中更蕴含了远征者对远方笃定的信念和以实际行动接近远方的渴盼。因此,行从本质上讲或许应为对理想与对自身信仰的合一。

因此,“行”者定然在其征途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而这正是抵达远方的一苇心航。行者选择用脚步而非空谈去丈量自己的理想,在风雨兼程中毅然遵从远方的召唤。回望北斗团队三十年奋斗史,那最初的起点不过是中关村里一间十余平米的寒素斗室。但这并不妨碍北斗人梦想的实现,只因他们用青丝到白发的生命铺就了一代人的科研道路。“一切伟大的思想和行动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而令理想之璀璨闪耀于空想之尘沙之上的正是追梦者不息的步伐。

然而,或有人言,如果远方过于洁渺,即便用尽全力奔赴也无法抵达,这是否是我们放弃行走的理由?不然。史铁生有一箴言:“彼岸是皈依者的姿态。”当我们用脚步选择内心的方向,当一群人、一代人把生命祭进荒凉的土地,只为蓬勃出下一个花季时,我们已然明白:远方就在心中。

此时,“远”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一个坐标,而是一种高远宏阔的精神境界。常书鸿、樊锦诗等敦煌学者或许穷极一生也无法阅尽洞窟的经卷、破解历史的奥秘,但他们仍选择向那无穷无尽的远方勇毅前行,正是因其心中的广远超越了时空意义上“远方”的局限。反视当下,有多少人借口远方不至而抛弃了基础科研之梦,断绝了从医救世之志,反身扎入时代茫然的洪涛中,随波逐流、浮浮沉沉这是误解了远方,也误解了行走。

胡适之先生有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百年,我们都应怀有前行的热忱和决心,在各自的岗位上日拱一卒、日行一寸。让理想不沦于空想,也不让梦想颓唐于幻想。此时此刻,每一片足音都响彻历史的旷野,每一个脚步都通向万里前程。

景行大道,行之则至。行以致远,吾辈当自勉。

点评:学生可以学习本文“不是……而是……”这种对概念的阐释方式。

行以致远范文3

荀子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致。而当今,时代正向我们振臂高呼:道已遐,不行不致!道路尚短,仍需迈出每一步,在时代坐标轴被拉长、时代发展的函数顶峰被拉高、个人命运与时代高峰紧密相连的今日,长路漫漫,更需每个人迈出这一步。

因此,我认为,发挥每个时代中个体“行”的主动性,个体与时代方能致远。

行,是个体在成长发展中在实现自我卓越与超越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而远,作为一个抽象指代,既是“行”的终点,也是代代人类追求、为之奉献而尝试达到的理想的总和。行何以致远?当到达理想总和的目的地成为发挥主动性的目的地,而“行”又成为了“致远”的途径,在这份时代出给征人的漫长答卷中,一切行为都有了可预而不可触的终点。当个体明确目标时,即便终点并不明晰,他也有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行”最初、最为基本的前提,是明确一个代表方向的目标,从而使“致远”有了方向性的保障。

“行”以其尝试性与实践性完善了自身能力,从而为发挥更大价值、到达更加理想的状态提供了条件与能力保障。如果没有一次次起义、 进军中心城市的失败,毛泽东便不会探索出这条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无疑证实了迈出每一步“起义”——试错、崩塌与重建中去寻找一条正确而延伸的路的重要性。正如鲁迅形容“行”的实践是“呷口酸辣汤”,其艰辛和苦难也磨炼出了更佳的意志品格,从而能达到更远的目标。

“行”,更是以其个体性的发挥与汇集,成就了家园乃至文明的延续,以达传承之远。当战火中故宫的文物在这条纵深的坐标上被一路传递、保存时,接棒人们是否回望过远方的战火,决心将文明的载体与火种传送到更“远”、更安全的地方?当大漠孤烟中的藏经洞传来文明的阵阵哭号时,海外学者又是怎样放弃锦衣玉食?樊锦诗又是如何在每一个梦醒时分将自己的生命与敦煌大地紧紧烙接?是一个个生命的主动性造就了不熄的文明之火,在时间的长路上,到达了超越空间道路发展的另一种传承之远。

当然,“行”也并非一路直冲永不停歇,它强调一种精神上价值的发挥,而并不以功利、功用境界作为唯一评判标准。不论是庄子之道还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都是对出路的一种探索,不失为另一种以达持久的“行”之方法。

《黄金时代》有句台词:“我不能决定怎么死,怎么生,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我说,“我不能决定行多久、多远,但我能决定怎么一路向前,怎么一路高歌。”

点评:语言的精妙、定义阐释的准确性是本文亮点,整体与个体的思辨更具哲学意味,观点的逐渐深入、引用论据的反问,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ao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海淀高三期中试题高三期中语文作文行以致远范文

海淀2019年高三期中地理试卷题型分析2019-11-07

海淀2019年高三期中化学试卷题型分析2019-11-07

海淀区2019年高三化学期中试卷评析2019-11-08

2019年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分析2019-11-11

2019年海淀高三上学期期中政治科目试卷分析2019-11-11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