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0年北京高考作文素材: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0-01-20 10:21|编辑: 谢老师|阅读: 835

摘要

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近年来的新兴热词,在高考中涉及到的情况非常多,这类文章该如何写作,北京高考在线网站搜集到了相关的素材,一起来看看吧!

近两年来,提到最多的词汇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但是传统文化要如何复兴,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目前高三试卷中的经常涉及到的词,2020年北京卷是否会考?我们应该如何入手写作?北京高考在线网站搜集到了一些官方平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拳拳赤子心

禾立

2020年01月19日05: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在北京圆满落幕,陈永栽、方李邦琴、贝聿铭、谷建芬、丘成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侨界人士获奖。

他们或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或在某一领域不辍耕耘、取得突出成绩,或为维护华人形象和权益四处奔走,展示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时代风采。他们的共同之处、也是最让人感动之处在于,不管身在何地,心中始终保有那份对祖(籍)国的赤子深情。

贝聿铭1935年赴美留学,后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设计的建筑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但他始终认为,“自己还有深深的根,就在中国”;方李邦琴捐出自己的私人住宅,筹建了首个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并捐赠千万元,支持中国高校发展,她说,海外华人的命运与祖(籍)国的成长紧密相连,无法分割;丘成桐创办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研究中心等机构,设立了丘成桐科学奖等奖项,他坚信,帮助中国发展数学事业是自己的责任……每一位获奖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与祖(籍)国的动人故事,故事背后都是拳拳赤子心。

桑梓情深,赤子心诚。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以不同方式关注、支持着祖(籍)国发展建设,他们的感人事迹与精神共同串联成全球华侨华人的年度记忆,也成为激励每一个奋斗着的中华儿女稳步前行的强大力量。

别让年夜饭霸占了我们对于家庭亲情的全部想象

2020年01月19日08:26:11

来源:南方都市报

街谈

春节临近,有记者走访京城多家大餐厅时发现,大年三十所有的位置均已订满,目前也无法排队预订,因为客人都已经交过定金。美团点评大数据显示,截至1月14日,2020年在线预订年夜饭的订单同比增长91%,令年夜饭预订难倒不少英雄汉。无奈之下,部分市民另辟蹊径。有人选择在“闲鱼”上捡漏,平台上有一些降价转让年夜饭套餐的帖子,有人则放弃参与激烈竞争,改为选择“年夜饭半成品套餐”。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更善用互联网平台把长辈解放出来,不少人选择通过外卖置办年夜饭。

网上流传国人“四大宽容”:“还是孩子”,“来都来了”,“人都死了”,还有就是“大过年的”,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饭局,年夜饭在大家心中激起的那股执念,非外人可以想象。年夜饭代表了团圆,代表了和美,没个四大盘、八大碗,那叫失礼、不够完满。就算你家庭美满,事业顺遂,“您前方排号还有××桌”依然让英雄气短,纵是再苦再难,硬着头皮也要排队的。

细想一下,年夜饭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其实跟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记得年幼时过年,祖母、母亲准备年夜饭,往往要提前几天动手。那时的年夜饭隆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丰盛,主妇们平时可以省一点,年夜饭一定不能省。若你平时吃不到什么油水,年夜饭尽可大快朵颐,那种期盼的心情可想而知。现在则不同,要说好吃的,平时什么吃不到?在讲究健康饮食,少食多运动成为主流生活方式之下,重油重盐、高糖高脂肪的年夜饭,说实话大家心里不见得有多待见。

因此,如今的年夜饭,不如说符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而就算是这符号意义,背后也是有人付出的。若是在家里吃,全家大小的欢乐节日,却也是煮夫煮妇们的另一个“五一”劳动日。想想年夜饭结束后杯盘狼藉的饭桌,管煮的人还得管洗,在红红火火、一团和气的气氛中,你还不能喊苦喊累。窗外是火树银花,厨房里是空对一盆油腻洗碗水的老妈,那份苍凉,真是“大过年的”也要独怆然而泪下。

所以,就年夜饭的意义而言,我觉得既要尊重传统、欢乐隆重,也要有所节制。除夕夜固然是一年365个夜晚中特殊的一晚,年夜饭也是一年1000多顿饭里特殊的一餐,但没必要让这顿饭霸占我们对于家庭与亲情的全部想象,也没必要为这顿饭,数九严寒冰冻三尺依然一掷千金、排队等号。外出就餐,家庭劳动外包,让煮妇煮夫们过一个省心年,很好;网上购买半成品、叫个外卖,或者简简单单做个两菜三菜一汤,也很好。在温饱解决、小康实现的今天,我们也要学会在年夜饭上做“减法”——健康、节约,体谅家庭照料者的辛劳和付出,同时又不失团圆的欢乐与家的温情,这样的年夜饭,比起标价6688、8888元的大餐,我看也毫不逊色。

□果冻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王庆明

2020年01月19日08:02 来源:光明日报

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家过年、感受阖家团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然而,幸福也有幸福的烦恼,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动选择,让代际差异在春节期间集中“上演”:“不习惯下一代”的年长者在“观念过时”的话语中感受轻慢,“不理解上一代”的年轻人在“催婚催生”的压力下体验无奈。如何消弭代际冲突、消除“代际尴尬”、实现有效的代际互动,逐渐演化为社会的公共议题。其实,在代际差异表现最为集中的春节,恰恰是解决代际差异问题、实现代际弥合的好时机。

“适度距离”是化解“代际尴尬”的现实路径。在社会转型进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经历着革命式变迁。个性解放、知识快速更新和年轻一代的经济独立不断冲击着传统家长权威。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同一时空并存的环境下,代际之间的适度空间和社会距离成为彼此有效沟通与和谐共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当年轻人与父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难以快速趋同时,适度距离是确保良性代际互动的前提。有学者提出,两代人的居住格局应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既要让子代和父代有各自的独立空间,又要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适度距离”,不单是居住空间上的物理距离,也是心理上的“代际距离”。

“文化反哺”是促进代际弥合的有效机制。社会学家周晓虹用“文化反哺”来概括高速发展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文化现象。伴随互联网的崛起,当买菜需要电子支付、观看手机短视频成为重要娱乐方式时,“不习惯下一代”的年长者不得不就网络技术、通信方式等求教年轻人。这种“逆向社会化”恰恰是代际弥合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威廉·房龙描述的“不宽容的历史”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一是懒惰,固守思维习性和行为惯例;二是无知,自我标榜一贯正确;三是自私,习惯从自身立场思考和行动。当这三者共同作用时,“不宽容”的社会关系就容易形成。年轻人和父辈之间的隔阂也许能从这三个方面找到线索。在当下,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能有效促进代际弥合,需要更多年轻人带着热情和耐心帮助、反哺年长一代。

传承家风是维系代际和谐的持续保障。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父辈传递关怀、年轻一代表达感恩的好机会,更是传承家风的好时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消弭代际冲突、维系亲人和睦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家风好比一件上好的古董,历经一代代人的呵护与打磨,勾勒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独特底色。家是爱的港湾,有爱就有理解、包容与沟通。良好的家风总是向上向善的,促进家庭成员更好发展,让亲人关系更加美好融洽,它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涵养着社会文明风尚、传播着社会正能量。

民间美术山花烂漫

潘鲁生

2020年01月19日05: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春将近,年味儿渐浓,城乡群众的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开展起来。扎灯彩、扭秧歌、写春联、印年画,这些岁时节日里的歌与舞、诗与画,承载着生活的记忆,维系着绵长的乡愁,传承着民间美术传统,是时间长河里生动的文化标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美术既是人民群众生活理想的美的表达,也是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保护实践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文化史、中国美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上世纪50至70年代,随着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举办,民间艺人在社会文化发展和经济生产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80年代,民间美术被写入国家美术史,民间艺人走进大学讲堂,民艺学等学科建设进一步展开;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乡村手工艺要素回流,几千年来“男耕女织”的家庭副业呈现为“手艺农村”等新文化图景,自1999年开始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评奖活动,更将国家级的文艺大奖授予那些来自乡土民间的艺人和行走在基层一线的民艺工作者、研究者,这一切令人感动而又骄傲。可以说,正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文艺的倡导、尊重和热爱,民间文艺才有了最坚实的基础、最蓬勃的状态、最充盈的动力。其根基所在,正是我国文化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深刻阐释,从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与规律出发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方向做出部署,使民间文艺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使命、工作方法、作风理念等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打开了新视野,民间美术融入新时代的创造,在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发挥综合多元的作用。

在创作领域,沐浴新时代的春风,民间美术如山花欣欣向荣。山花奖近年来的获奖作品,尤其体现了新时代民间文艺的基础和活力。民间美术来自生活,不仅是昔日生活的回响,也是时代之音的共鸣。第十四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获奖作品胡堂山、钟秀琴创作的《深圳之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在小橄榄核上描刻出时代变革,表现出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与成就,以小见大。民间美术是生活的凝练,要表达和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十三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获奖作品《和颜悦色》,作者陈彩平传承针刺无骨花灯技法,以精巧的设计、吉祥的图案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美好祝福,作品造型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让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和活动形式,更加流光溢彩、欢乐祥和。民间美术不仅要有传承,更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第十四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获奖作品《上海童谣》,作者李守白以剪纸艺术生动再现了上海弄堂生活场景,将剪纸艺术语言与上海童谣的意蕴相结合,拓宽了传统剪纸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性。

在设计领域,民间美术融入国家形象的设计与传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艺术表演中,民间年画、风筝、剪纸作为富有特色的艺术语言,展示了一幅美好生活画卷。庆祝新中国70华诞,董林美创作的民间剪纸《普天同庆》和董凤歧、张明彦、刘刚、张福利创作的民间面塑《盛世欢歌》受到关注。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创作更加自觉地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分,许多民间美术创作者也更加自觉地表现时代精神,成就了一系列民间美术设计转化的优秀作品。比如在“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主题创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中,民间美术融会时代精神,成为文化宣传的生动载体,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

在研究领域,以《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导,由中国文联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全面开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列入国家课题。两大“工程”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智慧、传播中国精神,为民间生活存录、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传承与国际传播力。目前,《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已经进入出版阶段,将填补我国民间文艺集成编纂空白,建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谱系。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发展中的民族生活史、文化史、思想史,联系着民族文化的源头并指向广阔的未来,具有深远意义。

在教育领域,民间美术进一步融入学校教育体系。2013年以来,教育部、文旅部、国家民委推动全国职业院校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其中有88个院校的工艺美术类专业入选。2017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每两年创建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民间美术进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华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民间美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社区”等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从学校到社会,已形成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自觉传承发展的风尚。

在社会民生等更广阔的领域,民间美术也体现出文化带动作用。比如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颁布实施,国家持续加大财政支持,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53亿元,从国家到地方均安排了专门的传习补助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自2016年起,文旅部支持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为当地传承人举办研究培训、开展设计创新和展览销售等工作,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弘扬传统工艺。国家鼓励民间艺人创作,全国各地方建设了一批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传习所、工作站、专业村,为民间工艺美术艺人提供传习空间、创作空间、创业空间和生活空间。例如山东潍坊杨家埠在政府扶持下打造风筝、年画专业村,并以此为依托打造民间工艺旅游区。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作为民俗文化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考察,促进传统手工艺传承。这里的工艺作坊大都是“前店后坊”的形式,在杨家埠旅游景区的拉动下,全村从事年画、风筝生产与经营的人数占全村一半以上。又如,上海金山农民画村为农民画家提供居住创作的工作室,除了拥有多位当地优秀金山农民画家外,还吸引了吉林东丰、山东日照、云南腾冲、江西永丰和辽宁大连等地的优秀农民画家纷纷入驻,并在政府扶持引导下不断完善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既是农民画家的创作乐园,也是农民画文化体验旅游区。

民间美术既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时代精神的表征,更是国家文化制度、文艺方针、文艺思想孕育生成的产物,是社会土壤中成长的根与苗,是时代雨露滋养的花和果。从传统中走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传续生活文脉,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中华美学,如山花烂漫,姹紫嫣红。

苏展 孙佳山:从李佳琦到李子柒——新感性动员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苏展 孙佳山

2020-01-19 01:16

去年年底以来,直播、短视频领域的李佳琦现象、李子柒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影响力还大尺度地“走出去”。这一切都是在完全民间的、市场化环境下“不经意”间完成的,其背后的特点值得我们深思。

李佳琦现象和李子柒现象已经不能简单地套用上一历史周期和传统媒介形态的文化经验。由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快速迭代特征,即便是在直播、短视频领域的内部,从资本运营到内容生产,在过去的3-4年里,也都正在发生着多维度、多层次的迭代、升级。

2009年微博的诞生和广泛应用为公共话语权的泛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初代意见领袖以知识精英为代表,他们以微博为平台发表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大众在面对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件时往往寻求和参考他们的意见。而且,大众也被赋予一定的话语权,可以通过评论、跟帖、点赞、转发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又通过数据逻辑形成新的热点。

当下,新一代的意见领袖的意见表达已从公共领域逐渐转化到审美风尚领域,他们表达意见的平台也从微博逐渐转换到以“小红书”“抖音”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

大众通过观看李佳琦测评、李子柒劳作产生了仿佛自己也使用、也体验过的代入感。观看的结果也不局限于产生了一个“消费的决策”,而更多的是与意见领袖共享某些感性的经验。李佳琦的宠物、夸张的语言表达、分享测评的知识性,这些细节都有可能触动大众某一人格或某种经验,产生共情点,以此形成对差异巨大、内部也呈现多重复杂特质的大众有效的感性动员方式。

不同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红、明星与受众、粉丝结成了更为随机、更为平等并且可以高频互动的传播、消费逻辑,并将日常生活经验重新组织和凝结,形成了一个在审美的某些层面上达成共同意识,且覆盖不同圈层、跨越广阔地域的当代共同体。

虽然这一感性共同体的各项特征还有待持续深入挖掘,但是无论从规模、体量,还是渗透力、影响力看,它直接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审美认知、社会心理和情感结构,还已经内化到当代数字经济乃至当代社会的肌理之中,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李佳琦现象、李子柒现象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其意义也不仅仅限定在国内的范畴。以直播、短视频等为代表的这一媒介周期的中国经验,已经开始具有令主流社会错愕的公共文化功能,对推动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文化感召力有重要文化战略价值。这种新的动员方式和它带来的文化效应,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总体进程和即将到来的5G时代,也同样具有普遍性的示范意义。(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ao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0高中作文素材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0年第二十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名单2020-01-20

2020年第二十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奖名单2020-01-20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