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期末议论文《文化认同》范文

2020-01-15 09:37|编辑: 谢老师|阅读: 4494

摘要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语文期末议论文《文化认同》范文出炉了,我们搜集北京二附中、北京四中优秀学生的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1月8日,西城区进行了高三年级期末测试,此次语文测试安排在1月8日上午进行。西城区高三年级语文作文题目为议论文《文化认同》和记叙文《新高度》。1月15日,西城区议论文《文化认同》范文出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分考生们都是如何写的?

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是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真诚而又深沉的文化认同,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催人奋进....请以“文化认同”为题,写-篇议论文,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二附中_48分 文化认同

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是指“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这种亲切感让人们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能够打动人心,让彼此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同一种文化孕育出的人们见到彼此时产生一种归属感。

文化作为每个人不同的“标签”,是在人海中识别“同类人”的最好方法。走在国外的街头,在充斥着咖啡的环境中,忽然一阵清香会让你心头一颤,那是龙井独有的茶香,是家乡的味道;去到不同城市旅游,形形色色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若是此时,一句乡音从人群中传出,你必会侧耳倾听,听着异乡环境中突如其来的亲切,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家乡。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共同的文化会带来莫大的亲切感与感动,甚至让你在一瞬间红了眼眶。

在共同文化的支撑下,我们更加团结、齐心。那种亲切感让我们认出了对方,想要去了解对方,从而让我们更团结。文化作为纽带将我们相连,让我们携起手,在彼此给予的亲切与认同中前行。正因为这种认同,我们在奋斗的路上不再孤单,且更有冲劲;我们因共同之处而能给彼此带来独特的鼓励,那一种将心比心让我们之间无需多言,一眼便懂。

文化认同要基于个人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精神的传承者。在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接收着它带来的精神支持与鼓励,那是一种独特的力量,促我们成长、前进。我们对文化的拥护与自信,是文化认同之本,是“标志认别”的前提,是相互鼓励,携手前行的基础。

文化认同,让我们识出了人海中亲切感的来源;文化认同,让我们得以并肩前行,相互鼓励;文化认同,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给我们以独特的信心和力量……

我们真切地爱着本民族的文化,而真诚又深沉的文化认同于此建立,真正地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

珍惜我们的文化,珍惜这份认同与亲切感,为了更好的彼此,为了更好的明天。

二附中48分 文化认同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情势纷繁复杂,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更是融入中华民族血统的文化认同。它给予我们自信心与凝聚力,裹挟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中华的文化认同来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带来的深刻实践中,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华民族便在交融中开始形成,一次次的商业贸易,人口迁移让中国人开始形成多民族共生共存的文化血脉;自农耕文明兴起于中华大地,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传承至今,又汇成浓浓的乡土情。而回望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又凝聚在那些共抵外敌,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实践中,给予人震撼人心的力量。自鸦片战争国门顿开,救亡图存求取变革到全民族抗战,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同患难共生死,终于迎来了国家独立与世界尊重;而通往现代的路亦是曲折,面对失败总结教训,我们迎来改革开放,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轨,走向繁荣和富强。

若说那些跌荡人心的实践构成了文化认同的情节,那么传递温暖,聚焦人生甘苦冷暖的情感便是文化认同的血脉。中华文化中的深情,传递着人类共通的力量,带给国人心底的踏实感和归属感。以“和”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和友善,是对万事万物的关怀和温情。中国始终用自己的方式传达着“和”的文化,这不仅对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也拥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情势的动荡中,中国始终将“和”的思想发扬光大,也终将收获更多国际社会的情感认同。中国这样的文化认同,还表现在国家对公民的爱护,这也是也门撤侨事件感动国人,震撼世界的原因。是这样的浸润人们心灵的文化认同,最终转化成为国家行动的坚实力量,又一次像我们证明了共同情感的力量和磅礴的生命力。

要进一步加深文化认同,便要将曲折的实践与真诚的情感沟通起来,用中国独有的方式,阐释中国故事。前些时候热映的《流浪地球》便是极好的例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中国人民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对故土的依恋用一场拯救地球的行动表达出来,电影中的情节,人物无不表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奉献与家国情怀,激起国人心底的共鸣,也激发了国人对国家对家园的爱。

中华文化在文化认同上是拥有其独特优越性的,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便要求我们在发掘实践历程的同时,用“中国方式”表达文化共通的情感力量,用民族文化认同的巨大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在世界之巅。

北京四中47分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本质是共情。

中华文化浩浩汤汤,绵延千年。然而遥望文化的源头,后人依然可以感到与自己有共同之处的亲切。对自然的体察,古今如一。我们读《诗经》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字里行间也是我们自身对大自然喜爱的写照。我们唐诗的空山新雨、黄河白云,诗人的幽情在我们的心扉也叩响共鸣。另一方面,对人伦的深潜,千年不改。上古的誓言“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至今仍是青年男女互诉衷肠的寄托。《蓼莪》为人传颂,晋王裒甚至听闻“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而三复流涕。只因真实的情感激发了恳切的认同。更进一步,对价值的追求,亘古相同。我们读到项羽不肯过江东,舍其事而成其心,往往怅然泪下;爱秋白万千才艺于一身偏选一条死路,而泪湿衣襟。为何流泪?因为索隐文化,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人当时流动的血液、跳动的心脏,是自己千年后的追求与向往。

这就是文化认同。循着时间的坐标轴一路向前,找到自己血脉中文化基因的源头,感到亲切与踏实,并因此而找到了归属感。诺瓦底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文化认同,就是人在家园的门口,猛然抬头见到熟悉风景时,那一霎那真诚而深沉的触动。

刻骨铭心的文化认同,会打动人心,催人奋进。文天祥宁死不屈,绝笔书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文化认同的力量:它是人精神的支点、坚守的源泉。鲍鹏山先生解读孔子的“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就说对文化的认同感,会带给人坚持的理由,甚至于追求的力量。多少士人,就因为认同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患的孔孟,慨然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家国大义融为一体。奋发而不懈图强?认同感,是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踏实的力量源泉。

对于今天将近成人的我来说,文化认同,就是我深入灵魂地热爱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意味着我将作为后死者,在先行者的鼓舞下奋进向前,上下而求索,忽而见到家园。

实验中学45.5分 文化认同

当我们说“文化认同”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我们说的,是相同的语言和文字,从小时候,我们就在写一笔一划的方块字,说的是抑扬顿挫的汉语。长大了,我们因语言、文字的相通,流着相同的文化血脉,老迈的诗人回到故乡,也许物是人非,但乡音未改,故乡还是故乡。海外漂泊的游子,在喧闹的人流中被一声不大的“你好”抓住了耳朵,汉语言文字的认同,带来的是剪不断的根,是扯不断的线。

当我们说“文化认同”,说的是相熟的物象和意象。中国人看到月亮圆了, 就会想到家乡;看到杨柳青青,就会想到离别。“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有情的梅花开在月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高洁的菊花与隐士相伴于南山之中。花鸟鱼虫,外国人也许只当它们为无情的生物,而中国人却在其中发现古代先人们有情的呼唤,在最熟悉不过的物象加意象中,古老的文明得以延续,前人的情感和哲思得以继承。

我们的“文化认同”,是此处与彼方间的联系,是古人与今人间的继承,但它更是相同价值观念的体现。一个“仁”字,单人旁,寄托了从人际关系中出发、在人与人间情感中升华的道德观念。一尾翠竹,是不迎合功名利禄,坚守君子气节的象征。有了文化的认同,我们也有了价值的认同。

至于今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传唱大江南北。为什么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与祖国永不分割?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不是仅凭利益维系的共同体。“中国”是一种文化的连结。“我的祖国”是大河、稻花、船号、白帆,是流淌于心、融于血脉的那一个家园。

文化认同,是维系祖国统一与稳定的重要一环,近半年来香港之乱局,离不开白话与普通话之间交流的隔阂;台湾人对中国身份的淡漠,反映着文化割裂的伤痕。如果有一天,文化认同彻底失去了,那会是怎样的情况!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坚守汉语言文字,在古诗词文化中陶冶自我,在文化认同中,领悟前人智慧,共建和谐社会。

161中45.5分 文化认同

明清易代之际,夷狄政权的入主让大批士大夫丧失了政治认同,当中就包括流亡日本的朱舜水。朱舜水带着遗民的沉重包袱登上异国他乡的土地,但时光却让他的心湖泛起褶 皱。清政权的日益强势告诉他:政治中国光复无望!

在宰相源光国的宴会上,朱氏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游后乐园赋》。全文模拟司马相如和庚信的笔触,在骈句对偶中间,在汉大赋的华丽文风里,身在他乡的朱舜水仿佛步入了历史积淀的回廊,在“文本风景”中与心中的中国先贤共处一个时空。从此以往,朱氏便在政权视野中的异域过着文本想象里的中国生活。

对朱氏的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投靠异邦,放弃了家国情怀;也有人说他相比抗争于绝望之中做出了某种更成熟的爱国方式的选择。可无论如何,朱舜水告诉我们当政治认同倍不堪闻问的政权强势侵占或垄断,文化便成了个体与国族之间一条重要的认同纽带!

我们今天总把国族认同挂在嘴边,可殊不知国族本身是何等脆弱。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政权都把“爱国”话语利用为贯彻自身权威的媒介,以致时或让国族自身也留给人以令人生厌的印象。总有一些人对“国家”、“政治”避之唯恐不及,某种意义上昭示着“政权”在这场话语争夺战中的胜出。怎不令人唏嘘?!

然而,国族固然是超越政权的,国族认同也就固然超越了政权认同,表现在更高的文化认同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种种原因使“中国”范畴在西方世界蒙受各种各样的非难与指责。面对周遭言论的恶意攻击,身在海外的杜维明先生毅然抛出“文化中国”——一种超越了“政治中国”的文化认同——的宏伟论述,为祖国在世界视域中重新站立起来。既杜氏之后学界(尤其是海外华人学界)掀起了“文化中国”热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欧梵先生提出的“游走的中国性”,意指海内外每个黑眼睛黄皮肤的华人,无论政见相同或相悖,无论身处何地,都共处于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性”中。可见,文化认同具有远远大于其他认同的话语威力,也有着更加广大的能值范围。无论杜维明抑或李欧梵,他们为中国在海外树立的高大形象绝非那些拘泥于政权利益的人所能做到。

在致敬香港的流行歌曲《青春舞曲2000》中,林夕写下“家国应如何称呼“黑眼睛黄皮肤”,实在揭示了文化认同的要义——足为当下一些平庸之辈所借鉴。

北京八中45.5分 文化认同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中华文明已在不知不觉间走了五千年,而我们也在文化的发展中,与中国文化一路同行,凝聚着我们的文化认同。

何为文化认同?

就是我们对于中国五千年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的认可。这种文化认同就像是将一国的精神镌刻进了每一个国人的血脉中。当我们看到元宵节火树银花合的灯火时,不自觉地想到团圆,听到汨汨琴声时,不由得想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可以说文化认同,就是文化在塑造我们思维模式,引导我们情感意志,凝聚一个集体的文化人格。

文化认同,是社会凝聚物,是国家的黏合剂。龙应台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就是散落的珠子,而文化就是将(珠子)子串联起来的柔软而强韧的细丝,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份群体归属感,让我们不再独立于世界,难求心灵的共鸣。我们都因四郎探母而哭泣,因老腔而震撼,因梁祝而感动。正是文化认同缔结的那一份共同的情感,使人与人的孤岛连成大陆,使个体得以观照社会,社会得以关怀个人。而当文化认同进一步升华,人们认同文化,同时也认同民族,认同我们的国家。当问起每个人心中的中国之声的时候,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清唱起了“一条大河波浪宽……”对于国家的认同,使得人的心真正地与那一面五星红旗结合在一起,将自己红色的血液融合于中华民族红色的历史之中。正因文化认同,个人与国家才在呼吸与吐纳之间息息相关,同心合意。一切精神皆凝聚在文化认同中,由此,方能“地平天成,万世永籁”。

不仅如此,文化认同不但是中国人之间的心连心,更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手牵手。“德施普也,天下文明”,将一国的文化认同拓展到世界便是一种追求天下大同的文明观。在文化一元主义盛行的今天,我国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倡导对各国文化的认同。尊重文明的多元共生,倡导文明互鉴,文明尊重,从而协和万邦。文化认同,使世界文明之花绽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认同真正地打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屏障,使人类共通的生命情怀得以融合,最终“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于吾辈青年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虚拟网络与传统组织失范带来了个人与文化的分离感,但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我们还需加强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所谓文化,是人文化成而来,它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千秋为梦,以此为期。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ao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0北京高三期末2020西城高三期末作文

北京各区2020年期末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汇总2020-01-15

2020年丰台高三期末语文作文记叙文优秀范文《朋友多了路好走》2020-01-14

2020年丰台高三期末语文作文范文 记叙文《朋友多了路好走》2020-01-14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