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浙江省2020年1月选考科目命题思路

2020-01-10 19:27|编辑: 谢老师|阅读: 165

摘要

1月10日,浙江省选考科目测试已经结束,历史、政治、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的命题思路是什么?都有哪些限制?一起来看看吧!

1月10日,浙江省2020年1月选考已经全部结束。浙江省的试卷是根据什么来制定的?有哪些原则呢?各科目的命题思路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历 史

本次考试系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之学选考分离后的首考,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命题组坚持立德树人、素养引领、能力立意,强化政治、公平、科学的底线意识。在高考综合改革大方向的引领下,强调历史的国家记忆,弘扬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使师生有历史学习的习得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一、以平稳为主基调,坚持原创,在稳定中探索题型之渐进

整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构成,满分100分。依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合理安排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考查内容及分值比例。以平稳为主基调,坚持试题原创,注重考查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的知识、技能、方法与价值观;坚持公平原则,用心选取适合城市与乡村、不同区域考生的历史素材;精心设计符合选考难度的问题与答案,力求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积极顺应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现实需求及高考招生综合改革发展趋势。

二、以科学为准绳,坚持规范,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双提升

以高考综合改革和课程改革为方向,在保持试卷风格与稳定试题难度、区分度的前提下,以科学规范为准绳,坚持稳中有新、稳中有变,力求学科核心素养入题“落地”,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引领作用。

一是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强化对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充分考虑与学考的衔接,注重材料鲜活生动,可读性强;设问指向明确,梯度清晰;引导师生重视基础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考查。2、3、23题取材于教材,同时避免简单搬用;1、4、5、6、7、8、9、12、14、16、17、18、19、21、22、24题以材料为依托,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与能力的培养;1、2、3、8、13、15、16、17、21、25题注重对学生人文及科学素养的濡染熏陶,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12、13、14、26题考查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以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致敬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史料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4题在保持浙江卷一贯注重时空观念考查的同时,启迪新的思考视角;27题在营造全新情境下,深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构建知识的链接与体系的搭建,重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是融合汇通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注重活化知识与能力运用。28题以大历史视野立题,提出“读史本为求识”的思考面向,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立意切入,融合必修一的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必修二的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选修四的康熙、孔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选修六模块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试题设计以立国之本为楔子,系统梳理孔子、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和赋税问题的思考实践,纵通横通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主干知识,对知识的活化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堪为示范。29题以“英雄成长”的视角,追溯希腊文明、法国革命,概括拿破仑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传播革命思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有机融合必修一、选修四、选修六相关知识,有效落实“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的考核要求。

三是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力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入题“落地”。基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考试一以贯之的核心诉求,侧重于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等较高层级能力的考查。3、11、13、16、19、20、24题和非选择题等旨在考查历史时空素养;1、2、9、10、17题和非选择题等注重考查史料实证素养;4、5、6、7、8、16、17、18、19、25、27、29和非选择题等着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2、11、12、25题等凸显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考查。时空观念的培养更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如24题定位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地图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且调动和运用课本信息,辨别事实,作出历史解释。28题综合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思维能力的培养;2、3、9、13、16、22、24题以多样化的图表材料呈现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彰显史料实证素养;28题将目光聚集到“治国原则”,探求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分析古代经济现象,总结从孔子、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树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29题通过对英雄成长的剖析,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观照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性质,阐述拿破仑改革事业及其在反对封建势力方面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历史意识。

三、以育人为旨归,坚持价值导向,彰显文化自信和世界视野

坚持价值导向,强调历史的国家记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突出学科属性,引导学生从学科视野出发,思考家国命运、民族兴衰和人类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人文化育功能,坚定“四个自信”,体现使命意识与学科意识的统一。

一是以价值为导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0题以史料呈现的方式,列举日军细菌战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2题“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13题“195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以不同的角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6题列举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从历史教训的角度反思“落后就要挨打”;28题以乡土中国为观察点,“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宣示蕴涵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二是弘扬中华文化自信和红色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1题《诗经》、2题“中国书法”、11题“延安与抗战”、12题“国徽图案”、13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4题“大包干”、25题“清明上河图”等,特别是26题通过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简述“一国两制”方案的基本内容,阐述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27题通过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途径,回顾黑人、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感知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一份好卷,用心用情,皆是为“人”——选人和立人,所以考试命题不仅止于考试考核和人才选拔,更在于德育先导,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引领高中教学的课改方向。如何引导学生从宏大的历史变革与精微的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的传承与创造,从鲜活的历史脉动与厚重的历史思考中感知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投身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伟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人文化育的目标,凡此等等皆是改革发展中的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必须思考的课题与方向。

物 理

2020年1月浙江省物理学科选考坚持浙江省高考改革方向,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和能力的要求,参照高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结合浙江省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原来学考选考合卷的基础上平稳过渡,确保新选考的平稳实施。命题组以注重基础概念、凸显综合能力为目标,力求试卷既能检验高中物理“教与学”的成效,又能满足各类高校招生选拔优秀学生的要求,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新课程理念,引导中学物理教学注重基础和能力培养。

一、立足教材,坚持原创,凸显高考选拔的公平性

1.立足教材。部分题目源于课本,在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本材料。如第4题原子物理基础知识、第7题电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第8题LC振荡电路、第16题机械波的传播、第19题游戏车雪道滑行、第20题游戏弹射机,均取材于教材并加以改编。考查的是考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引导师生重视教材、注重核心知识学习。

2.坚持原创。通过试题原创引导学生脱离题海战术。

二、继承“联系实际,注重建模”的特色

试题中涉及到“父子掰手腕”、“国庆阅兵直升机‘70’编队飞行”、“游戏车雪道滑行”、“弹射游戏机”和“中子的β衰变”等素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和科技前沿,结合高中物理核心知识编写成适合高中生水平的试题,引导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案例中提取物理情景和运动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起到爱国教育的作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建模”一直是浙江省物理高考的特色,这次选考试卷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特色。

三、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本次选考卷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尤其是理解物理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分析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等能力的考核。第6、7、13、15等选择题,都是多部分内容的结合,需要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第21题的2、3问,要求考生将力学与电磁学知识相结合,将一般周期性外力和安培力共同作用下的简谐运动类比于弹簧弹力作用下的简谐运动,将特殊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论推广至一般情形,引导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22题涉及到中子的β衰变,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核衰变的规律及其能量、动量的运算,又要求考生具备将物理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并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20题第3问和第22题第3问,都要求考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物理过程适用范围,引导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 理

地理试卷按照《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知识层次和难度要求命制。特点如下:

一、保持知识结构稳定 突出主干知识考核

试卷题型、题量、分值分配保持稳定。具体内容和分值是:必修部分占85%,突出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区域产业活动及区域认知等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核;选修部分占15%,其中《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内容分布较合理。选择题设问角度多、选项灵活规整、涉及面广,非选择题设问切口小、指向明确。

二、精选内容、把控难度 体现选考特点

本次试卷是学考和选考分离的第一次考试。试题设计以能力立意为主,凸显地理学科能力考查为主旨的指导思想。试卷难度与近年选考大体持平。

试题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落实地理学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如大气运动、地壳运动、地理环境差异性、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地理信息技术等。试题情景、素材选取角度广泛,生动活泼。

(1)关注国家方针政策与区域发展的联系,如取材长江经济带中的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等。

(2)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取材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的开发、中亚棉花种植等。

(3)关注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地理知识,如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订餐APP、北菜南运、地铁的建设、茶农给茶树撑起遮阳棚、天象观测等。

(4)关注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取材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信息产业的集聚、正午、午夜太阳高度角观测、互花米草与海洋保护等。

(5)关注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与区域特征的联系,如取材鄱阳湖与长江的补给关系、中亚棉花出口基地等;

(6)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取材于教材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等。

试题选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突出了地理学科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理念。

选考题坚持能力立意,重点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学科素养。既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关注,又有利于引导地理教学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的重视,试题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突出。

三、凸显课改思想 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试卷从情景设计、图表信息显现、答案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如天象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观测等试题,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铜矿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则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视。

四、彰显地理特色 渗透学科育人功能

图表形式多样。图表是地理试题信息提供的重要载体,更是地理学科特色的体现。试卷提供了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等压线分布图、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图、太阳高度角年内变化、城市与河流关系示意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长江经济带、中亚地区、南美等区域等图表15幅,有坐标图、柱状图、折线图、示意图、区域图等不同类型,图文并茂,生动鲜活,不仅强化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查,也渗透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化 学

2020年1月浙江省高考选考试题,是“学考和选考”功能分开的第一次命题。化学选考命题严格遵循“原创性、科学性、不超纲”原则,试卷结构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试题背景选择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设问在体现学科素养同时有创新。

一、试卷结构保持稳定和连续

试卷结构保持稳定,试题考查功能连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题量、题型及分值保持不变。选择题共25题,考查功能不变,分值仍为50分。主观题26题突出了“结构与性质”关系的考查;27题是传统的计算题,并继续要求写出推理的简要过程;29、30、31继续保持原来“原理、实验和有机”试题的面貌和考查功能,28题则是整合后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大题,以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

二、试题背景选择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三、问题设问突出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考查

总之,试题既注重基础,又体现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

本次思想政治高考选考命题依据考试说明,按照高考选考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秉承稳中求新的思路。

一、稳定宏观布局,创新微观切入

本次思想政治高考选考命题,在宏观布局上与以往命题基本保持一致,知识分布、整体难度和题型及各题型的试题数量、模块分布、所占分值等都保持相对稳定。在微观切入方面稳中求新,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创新材料信息与选用知识的结合方式、考查知识与设问角度的结合方式等。如第29题选用漫画《“劳逸结合”》,从三个和尚喝水这个经典故事的新发展,来启示当今“改革和创新”应当做到结构和功能优化、公平与效率的统一。39题考查中国和联合国的关系,通过中国近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简要说明“中国需要联合国,联合国也需要中国”的道理。

二、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核心素养

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试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本次命题,在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教学关注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的同时,特别重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如第37题讲述浙江认真贯彻“两山”理念的故事, 在十四年的努力中,浙江采取一系列举措,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要求学生从“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浙江绿色发展的正确性,并要求写出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做法。本题材料讲述浙江大地上发生的绿色发展的故事,设问从分析绿色发展逻辑线索和推进过程、学生践行理念的实际行动角度切入,有理念、有做法、有行动,考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公共参与等素养。又如第18题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第19题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相关决议、第24题“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等都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构建生活情境,激发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生活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生活,是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功能所在。在命题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源于生活的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变化、理性思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如第38题取材自W村面貌改变的过程,从原来村民少、收入低、土地闲置多等问题,寻找村庄发展的短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乡村是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地方,该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辩证认识、对促成乡村面貌变化的具体举措的理性思考,也与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相符合,孕育爱国爱家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怀。又如第11题取材于前段时间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实际,分析价格变动背后的经济学原因;第22题取材于当下垃圾分类的生活热点,从一首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歌曲入手,思考文化对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特点。

生 物

本次生物选考命题着眼于立德树人,素养为本。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以选拔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试题命制遵循《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超纲、不出偏题和怪题。试题力求能力立意,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试题稳中求新,力求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有利于促进我省的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一、平稳为基,稳中求新

试卷整体难度平稳,试卷结构与题型保持原有的风格。试题要求科学规范,语言表述简洁明了。试题背景素材公平,没有命制有争议的试题。试题难度保持有一定的梯度分布,既有直接取材于教科书的题,又有考核背景创新的题,确保整卷的信度和效度。试题分值在各模块中的分布合理,选修模块分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略有增加,以更好地考查考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社会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试题综合性有所加强,模块内及跨模块综合性试题的命制能更好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二、能力立意,指向素养

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为本次命题的主要目标。试题能较好地体现“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试题结合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内环境稳态、生命活动调节、遗传与进化等内容,聚焦生物学重要概念,以考查考生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和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试题结合基因工程、胚胎工程、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等生物学内容立意,以考查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试题结合物质检测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皮肤移植实验等为背景立意,以考查考生观察与提问、方案实施、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科学探究能力。试题结合艾滋病的预防、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 等内容立意,以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形成生态环保意识等社会责任。

技术(信息技术)

本次试题命制是学考、选考分离后的首次选考命题,在难度把握、试卷结构、知识分布等方面都面临一定的挑战,与以往的试卷命制有较大的调整。本次命题的整体思路考虑如下:

一、聚焦学科目标,平稳过渡

本次试卷在试卷结构、考查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上,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力求平稳过渡,稳中有进。在题型、知识点分布、难度、区分度等方面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在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考核的同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在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方面强调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全面覆盖,以应用为导向,稳中求进

本次命题,考查知识点基本覆盖了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和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算法思维,重点考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出发,全面考查基本素养

试题综合性强,考查覆盖面广,基本上涵盖《考试说明》要求的重点知识与内容。

如第1题,对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按层次递进设问,考查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再如第9题的冒泡排序算法、第12题的对分查找算法,都是教材上的基本算法,考查学生对算法基本原理的理解。第16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其中的选择排序算法和数组等数据结构同样是教材上的基本内容。

2.以应用为导向,多角度考查学科思想方法

注重运用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是本次命题的特色之一。

第2题,通过具体实例,从应用角度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要求学生从教材出发,但不局限于教材,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考。

第13题以表格数据分析问题,考查学生运用Excel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小题,考查单元格的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应用。第(2)小题考查错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第(3)小题考查数据筛选的灵活应用。

第14 题以多媒体作品的规划设计和制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各小题的设计上,以应用需求或信息表达效果为导向,引导多媒体创作的思路和方法。选择题的第5题同样是在这方面做出的尝试。

第3题,主要考查具体应用中数据库、数据表等基本概念。以某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领悟相关学科知识体系。

三、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标,多层面考查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与以往试题相比,本次《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分值明显增加,充分体现了计算思维的核心地位。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本次《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分值提高,分布在选择题和应用大题中。在常用算法理解的基础上,考查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逻辑模型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面考查计算思维。

第15题,以学生熟悉的比赛项目为背景,建立算法模型,用程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考点。要求学生能做反向推理,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考核学生计算思维素养。

第9题和第16题考查排序算法的理解和运用。试题的设计,要求学生对排序算法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更要深层次把握这些算法的精髓,以更高的视野,灵活运用这些算法。

第12题是典型对分查找的基本变式,算法及程序控制结构学生非常熟悉,但题目的设问要求学生对相关算法有深入的理解,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第16题是算法思维的应用题,考查学生对一维数组、选择排序、函数调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该题体现了计算机解决问题中分而治之的基本算法思想。该题的选择排序来源于教材,学生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选择排序算法及其程序逻辑,才能完成本题的解答。排序前对数据的整理,考查了学生对一维数组元素下标与值的理解。通过索引来排序数据,突出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算法逻辑关系的思维能力。

整个试卷从信息处理基本概念出发,到信息表达、交流,再到信息处理,再到信息系统的构造应用,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用信息技术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技术(通用技术)

本次命题是选考学考分离的首次选考命题,命题思路如下:

一、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坚持试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本次命题的基本考虑:

1.正确处理点和面、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既考虑知识点的类型和覆盖面,更关注认知目标的分布和技术能力的考查。

2.稳中有新。题型与上次试卷基本一致,以保持连续性,个别题型稳中求新。

3.严格遵守不超纲的基本原则。

4.坚持试题原创,引导学生立足教材、立足课堂,同时以原创保公平。

二、贴近生活,实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

1.在素材的选择上,选用学生熟悉的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如第7题采用“考试日程安排表”及“毕业典礼活动安排”素材、第15题采用“下雨自动关窗”素材、第17题“湖水更替中闸门自动开启和关闭”素材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情景的设置上,更多地体现了真实情景,如第3-4题简易钻模解决在圆柱面上钻孔、第11-12题鸡蛋孵花室温度指示、第14题钓鱼杆支架、第15题自动开关窗装置、第17题湖水自动更替等。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引导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如第3题的工具选择、17题的电路设计等。在试题的命制上对题材进行了科学、有效、巧妙的处理,既考查了知识和能力,又体现了试题的原创性和新颖性。

2.客观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难度较低的题重点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难度较高的题目重点考核学生基本知识的简单应用,难度高的题目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主观题体现难度的合理配置。每道题的多个考核点体现难度的梯度配置。如:选考第17题(电路分析综合应用题)多个考核点层层递进。

三、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教材、回归社会生活和技术实践,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1.多数题材源自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技术、应用技术。有的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引导教学回归教材。

2.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的应用,重视操作实践,关注技术试验的过程。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践题、操作题和设计题,加强电子控制技术的定性分析,调试步骤实际化,使其贴近实际操作。

3.引导创新思维学习,设计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计方案不具唯一性。学生可以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构思设计方案,以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声明:本文来源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gao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0浙江选考浙江命题思路

浙江省2020年1月选考英语试题答案2020-01-09

浙江省2020年1月选考政治试题答案2020-01-09

浙江省2020年1月选考试题答案汇总2020-01-09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