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高考语文作文是怎样评分的?

2018-06-04 17:18|编辑: 张老师|阅读: 301

摘要

近几年,网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高考作文打分的传言:“阅卷老师会根据个人喜好评分”、“只有‘高考体’才能拿高分”等等。那么高考作文是不是像网上“传说”那样来评判?小编这就带您看看,北京高考作业阅卷的那些“秘密”。

每年的高考都备受关注,而最受大家关注的应当是高考作文了。高考作文的分值是所有试卷中比重最高的,所以高考作文能否写好对考生的成绩至关重要。近几年,网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高考作文打分的传言:“阅卷老师会根据个人喜好评分”、“只有‘高考体’才能拿高分”等等。那么高考作文是不是像网上“传说”那样来评判?小编这就带您看看,北京高考作业阅卷的那些“秘密”。

阅卷前定“标杆”作文,照此参照评分?

会制定样文,再进行双评工作,确保公平

高考语文命题呈现出逐年简单化的趋势,这造成部分题型的区分度不高,要把优秀学生选拔出来,作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也给作文背负了许多本不应该背负的担子。也因为如此,老师在制定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判标准的时候,总是戒惧兢兢,如临大敌,在极大的压力下工作。

老师的阅卷工作,每年都经过多日的试评,在全体阅卷员熟练掌握标准后方进入正评。作文组还要进一步摸清考生答题情况,制定标杆作文(更准确地说是样文,每个分数段都有几篇),才逐渐进入背靠背的双评工作。在双评超出阈值时,就会自动进入三评,极个别三评仍不能定的卷子,就会由题组长甚至阅卷组领导作最终判定,力争做到准确、公正、公平,万无一失。

主观因素浓厚,老师根据个人喜恶评判?

不存在个人倾向,多个老师共同评分,

以参考答案为标准

社会上对高考作文阅卷有着诸多“传说”,比如阅卷组喜欢什么文体什么文体分数就高;对材料作文,阅卷组在审题立意方面有一个指向性的“打十环”的标准,偏离则不能得高分;对个性化、批评社会现象以及其他具有挑战性的作文进行打压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毫无根据。至于网上盛传的0分作文,更是网友才智创作的“妙文”,真正高考中的0分作文很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空白卷。

批评的声音年年都有,大多是误解。造成误解的原因,一是大家对高考阅卷的过程不了解,二是老师们很少从阅卷角度向社会公众做解释与说明,以至误解愈来愈多、愈来愈深。

高考阅卷有时间限制,必须在10天左右阅完所有试卷。确实不可能用太多时间去品评一份高考作文。阅卷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这就对阅卷员的能力与素养要求极高。作文阅卷员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大学与中学教师,他们对高考作文和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平非常了解,对当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与样卷评判非常熟悉,能保证阅卷速度和阅卷质量。再加上双评的“双保险”,甚至有的卷子到三评、四评,就更从制度上确保了作文阅卷的公正性与准确度。

在实际阅卷中,老师们坚持“两个可允许”与“两个不允许”:允许考生水平有限,允许文章有瑕疵;不允许以高校师生作文水准论高低,不允许以中学教师各自教学水准论高低。这就要求每个阅卷员,绝不能将个人好恶渗入高考阅卷中,必须以阅卷组制定的参考答案为标准,既没有什么指向性的“打十环”,也不存在具有倾向性的喜欢什么文体或者风格。

议论文、“高考体”真的可以拿高分吗?

议论文“泛滥成灾”,

模式化、程序化的作文难以出彩

高考作文中,议论文占到八成以上,可谓是“百花寂寥,一花独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平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习作,也是议论文居多。有些人认为议论文有思想、有高度,看不起记叙文。还有人认为议论文好下手,搬几个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说几句无关痛痒的陈词滥调,四五段搭在一起,再开个头结个尾,就可以拼凑成文。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亟待扭转,甚至可以说到了非改变不可的程度,主要针对的就是此类议论文。能写一手好记叙文的学生实在是太少。

“高考体”作文被归结为15个小类:空言泛语体、小资美文体、爹死娘病体、故事拼凑体、亮点闪光体、文白夹杂体等等。很多作文用抒情的语调,心灵感应式的感触,无病呻吟的口吻来描述与议论;或者事先准备几个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心灵鸡汤类励志故事,无论什么题目,都用这几个故事编织成文。这类作文的流行,与全社会虚假成风、矫揉造作的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人的故事不一定非要感天动地。写对平淡生活的真实体味,写平凡的人和事,文章也会出彩。从体裁上说,不一定过多地写议论文,编凑出一堆哲理与空泛的议论,或者牵强拉入名人名言,引证类比,矫揉造作,浮在半空。应提倡学生多写记叙文,打下语言文字最基础的功底。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用心体察,写出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一味教育孩子生硬地按模板套用范例。在目前议论文假、大、空泛滥的环境下,高考作文命题适当向记叙文偏移,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提高作文写作能力,老师怎么做?

曾做过一个调查问题,问孩子们完整读过几部长篇小说。一半以上同学连一部都没有读完,除了背诵高考规定的不足50篇古诗文外(其中部分还是选段),他们只记得零星的“名人名言”与“绝妙好词”,这样的答案让老师们感到震惊。新课标提出的“读整本书的要求”,基本上形同虚设。孩子们忙于做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根本无暇读完读熟一部书。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他们的知识面似乎很宽,但却浮浅无根,华而不实,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从教学的角度讲,模仿是必需的,但模仿是在对某些名篇名作或某个作家文章风格非常了解与熟悉的情况下,进而掌握其写作手法,在模仿的基础上超越,写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这是少量阅读所无法解决的。

欧阳修、司马光等名家,仿《左传》的叙事手法;归有光的文风,则受《史记》影响很大。他们都是在反复熟读、咀嚼、体验的基础上,经过模仿再发展成自家的文风与格调。因此,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能读些古今中外的基本经典,哪怕踏踏实实地读一两部长篇小说也好。

如果只讲写作技巧,将作文课的教学甚至作文提纲的构思,设计成一幅树状图,错综复杂,玄怪莫测,恐怕学生对写作只有反感,他们的创造力也会一点点被扼杀。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过于替孩子考虑,例如老师给学生准备各种励志故事与热闹话题作为作文素材,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在写作文时,也有假大空的现象,比如写如何斗私批修,如何向贫下中农学习等等,但至少作文素材要自己寻觅自己想象自己虚构;而现在作文素材都是老师提供,社会高考辅导班更是将各种材料分类发给考生,这更是假中套假,毫无益处。

提高作文写作能力,考生怎么做?

一、无论写什么题目与内容,都要说实话、说真心话、说自己想说的话,杜绝虚假;

二、要有感而发,写真实的事情,写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不是杜撰遥远古老的“故事”;

三、一定要切题,不能离题万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四、尽可能地写自己的日常见闻与身边的故事,而不是默写宿构的成文,或者改头换面来迎合题目;

五、作文写作讲究“法”但欲速则不达。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多年积累的真实反映,不是玩技巧能解决的。

六、词藻不一定非要华美(当然也不反对华美),不一定非要排比句,不一定非要讲“高深”的大道理,不一定非要“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诗经》《尚书》以来的好作品,都是当时的常言俗语,人人能懂,汉魏六朝人喜为赋体,堆砌词藻,炫奇弄典,可是今天有几个人能背诵司马相如、扬雄、陆机、陆云的赋呢!

内容来源于前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的漆永祥老师采访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首都教育,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高考升学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bj-gaokao)综合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18北京高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018年北京高考6月大事记出炉!关注高考考试、志愿填报等2018-06-01

一文教你如何正确使用高考答题卡2018-06-04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