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类

2017-12-13 13:13|编辑: 谢老师|阅读: 410

摘要

电子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方向。

电子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方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8641344186413451)

1.专业剖析

本专业方向源于1971成立的半导体器件专业,已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大型骨干企业培养了数千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集成电路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所在学科拥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集成电路工程硕士点,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MEMS微能源、微纳器件与系统、高可靠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及先进SoC技术等。

2.专业特色

2004年成为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十五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共享“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哈工大重点建设的学科群之一。是国防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是哈工大热门专业。

建有校内实习实验中心、创新训练中心和校外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特色。

3.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电子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数理、电子技术基础与微电子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述和解决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开展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工程设计、测试分析、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师资情况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博导5人),占教师总数36.4%;副教授8人,占教师总数36.4%;讲师4人,占教师总数18.2%。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拥有973首席科学家1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聘请国内外兼职教授3名(其中博导2名),聘请国外合约专家1名。

5.课程体系

主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组成,体现了厚基础与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学科基础课围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近代物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学习近代物理学、工程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方向课主要有固态电子论、微电子器件、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专业方向选修课有:集成传感器、SoC设计基础、无线传感器网络、MEMS基础等。在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方面受到设计、制造、测试及应用方面的基本训练,重点培养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

6.科研实践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拥有国际先进的软/硬件环境。在集成电路设计、MEMS与微系统、集成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微纳米技术等领域承担着国家973、国家863重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国际重要期刊选为热点论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集成传感器接口ASIC等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其中集成加速度计、集成石英陀螺接口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集成电路设计、集成传感器、MEMS与微系统、物联网等领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下设的实习实验中心主要承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习实验中心拥有微电子平面工艺线、封装与测量等仪器设备,专业课实验教学用仪器设备,还拥有MEMSCAD和ICEDA两个设计平台。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全部采用CMOS集成工艺正向设计,每年进行2次工程批流片、为学生的设计成果提供流片机会。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与合作,国际著名的Altera公司、Mentor公司、ANALOGDEVICE公司、Intellisense公司、COMSOL公司及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国内外单位都曾向我系赠送了正版设计软件及附带硬件。与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航天科技集团和电子科技集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有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成立了三个联合实验室:哈工大-Intellisense联合实验室,哈工大-COMSOL联合实验室、意法半导体ST-HIT联合实验室。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所有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在此进行了大量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获得多项国家级电子设计竞赛奖。在教师指导下研制出多种实验教学用仪器设备,并得到推广应用。

7.国际交流

专业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与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法国国立斯特拉斯堡大学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作定期访问交流。与美国、法国、瑞典、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生国际交流,其中交流的学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典皇家工学院、新加坡国立等。

8.毕业去向

本专业的硕士生招生数与本科毕业学生数的比例超过了1.2:1。有超过23%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免试推荐直读硕士或博士,近5年升学率(含出国)最高时达68.9%。毕业生可以到与集成电路、IT相关的高新技术公司,从事科学研究、开发、经营或技术管理,也可到航天等科研院所工作。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左右。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北大、复旦、我校等

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帝国理工、新加坡国立等

就业单位:华为、海思、华大、大唐、中兴、全志、AMD、ADI、电子及航天研究所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咨询电话:0451-86402832-214)

1.专业剖析、专业方向介绍、专业比较优势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学科。哈工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光电子技术方向。目前,光电子技术在应用前沿领域主要集中在以激光作为载体的信息传输和信息获取技术方面。通过二十多年的学科建设,本学科在激光空间通信、激光雷达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多个科研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哈工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源自1971年成立的激光技术专业,已故中科院院士、“全国模范教师”马祖光教授为专业创始人。所在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建有“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该学科,是1996年“211工程”哈工大重点建设的8个学科群之一、1999年哈工大重点共建的15个重点学科之一,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经过二十年多年的发展,物理电子学学科综合实力已经进入国内相同学科前2-3名。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光空间信息技术、激光空间通信、短波长与可调谐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与应用技术、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物理等。

本专业强调光机电相结合,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近代物理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传统光学理论和现代光电子学理论为指导,以光电子器件、设备及系统相关的光电信号检测和光信号处理为应用平台,围绕光电子器件与技术、激光制导与激光雷达、光通信、强激光与非线性光学等技术领域设置激光原理、光电信号探测、光通信原理与技术等专业课程,既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育,又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2.专业特色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物理电子学学科全国排第2~3名

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全国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扎实的数学和近代物理基础,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等领域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光电子技术等领域,能引领团队跟踪本专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从事的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等工作中,能发挥骨干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

4.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正教授23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2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2人、占专职教师总数89%,有50%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专职教师队伍中,有国防科技(2008年)创新团队1个和教育部创新团队(2011年)1个。

陈德应:男,1965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技术本科专业,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于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担任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强场物理、固体染料激光、激光大气传输、四波混频光谱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高分辨率激光测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吕志伟:男,1961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本科专业,1993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学科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2017年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863高技术专家组成员,曾担任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电子技术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非线性光学及其应用、激光光谱与可调谐激光、光电子技术与器件方面的研究。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马晶:男,1956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在哈工大航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现担任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卫星光通信、激光干涉计量、光学信息处理、激光全息等。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80余篇、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发明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以及三等奖2项。

5.课程体系

专业主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组成,体现了厚基础与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学科基础课围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近代物理的基本知识设置,主要学习近代物理学、工程数学、电子学、信息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方向课围绕激光、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等技术领域设置,在光电子器件方面受到设计、制造及测试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专业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

6.特色课程

特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魏晓峰开设夏季学期课程“ICF激光驱动器技术”,通过介绍ICF激光驱动器技术发展,针对技术难点与攻关情况,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7.科研实践

拥有物理光学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平台。

近三年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重大专项与重点项目,以及数十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等研究课题,近三年累计科研经费3.5亿元。取得了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发明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1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0多部。为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防科技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8.国际交流

实验室与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英国克莱德大学光子研究所、韩国科学技术院、俄罗斯列别捷夫研究所、俄罗斯托姆斯克大学、台湾昆山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作定期访问交流。

9.毕业去向

本专业的硕士生招生数与本科生毕业班本科学生数的比例基本超过1:1。有超过20%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免试推荐直读硕士,每年毕业班硕士研究生升学率(含出国)超过60%。毕业生可以到与光电子相关的高新技术公司,从事科学研究、开发、经营或技术管理,也可到国防、航天等科研院所工作。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左右。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北大、浙大、中科大、我校等。

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大学等。

就业单位:华为、中兴等。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咨询电话:0451-86402784)

1.专业剖析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源自1958年成立的“光学仪器”专业,光学仪器专业按前苏联鲍曼工学院的“光学仪器”专业模式办学,具有规格严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建有3000平方米的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

本方向所涉及的技术处于当前信息技术最活跃领域,随着基础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数据处理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概念的光电材料和探测器不断涌现,促进了新型光电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光电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空间和海洋探测、重大技术装备、新型农业等学科领域是当前最活跃的交叉领域,由此不断产生许多新的概念、研究方向和创新技术。

随着“光电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它将成为21世纪的高科技主导产业”这一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认同,国家发展光电技术和产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不断出台,各种光电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光通信、新光电器件、传感智能化、航空航天、微纳光电等一大批光电信息领域的技术和产业相继出现,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光电信息技术满足国防重大需求,在远程战略侦察、精确制导、战场侦察、夜视观瞄、光电稳像、定向定位、航空航天、光信息处理、传输与显示等武器装备中大量采用了现代光电信息技术。

学生毕业后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本方向在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提高了学科的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发展;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上升,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特色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依托“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12年全国重点一级学科评估时名列第五。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是工信部国防特色专业。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各研究方向上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备光电信息学科的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以及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能力。

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在工程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工程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体现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

4.师资力量

截止2015年末,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向具有正高职人员5人,副高职人员1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7人,45岁以下人员13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张伟教授,1962年2月生,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日本东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总装有效载荷专业组成员、863高技术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空间光电信息获取与处理、光学制导与仿真技术、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1项。

范志刚教授,1966年4月生,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精密光电测试技术、气动光学理论与技术、光电系统与装备等方向的研究。《应用光学》、《光电技术应用》等期刊编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光电测试技术》(第一、二、三版)。

张爱红教授,女,1958年7月生,硕士生导师,校教学带头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精密光电测试技术、空间光电系统与技术等方向的研究。近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5.课程体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学生主要学习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技术、光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及光信息处理系统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及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本方向的主干课程由基础课与专业课组成,体现厚基础与宽口径的指导思想,着重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主干课程有: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组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实验、工程图学(CAD)、精密机械设计;光学电磁理论、激光原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傅里叶光学;光电信号探测、光纤技术及应用、光电测试技术、红外技术与系统、光学图像处理、薄膜光学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实际科研课题,指导教师大部分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素质高。

6.特色课程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了系列创新训练课。为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水平,邀请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金大勇教授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前沿专题讲座。为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造教育有机结合,邀请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潘枝峰研究员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机载光电系统与光学设计”课程。

7.科研实践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依托“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有“空间光学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空间光电信息获取技术、光学精密制导与仿真技术、空间光电对抗技术、光电精密测试、精密/超精密光学加工技术等方向的研究,长期从事包括基础理论、基础应用技术在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金以及型号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早在1958年就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250万次高速摄影机,参加了全国科技成果展览,受到原国防科工委的好评,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近年累计科研经费达到近亿元,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50余篇被SCI、EI收录。

8.国际交流

专业学者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有较为广泛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提供了方便的留学渠道。近年,选派学生出国深造的学校有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美国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学校的各类国际交流和申请留学项目。

9.毕业去向

目前,本方向的硕士生招生数与本科生毕业班学生数的比例接近1:1.3,有近30%的优秀毕业生可以免试推荐直读硕士。本科毕业生可以到与光学工程相关的高新技术公司,从事科学研究、开发、经营或技术管理,也可到国防、航天等科研院所工作。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左右。

50多年来,本专业培养了近千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本科学生,遍布国内外,有的已担任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

国内深造院校:本校、清华、浙江大学等

境外深造院校:杜克大学、帝国理工、新加坡国立等

就业单位:华为、中兴、航天研究所等。

10.知名校友

张思民:深圳市总商会会长,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

朱健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原所长,研究员,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高考升学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bj-gaokao)综合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哈工大招生专业哈工大热门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试验班(含工程力学、复合材料与工程)2017-1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2017-1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类2017-1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类2017-1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12-13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