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高考语文改革方向透露,要让15%的人做不完

2017-11-15 10:36|编辑: 张老师|阅读: 320

摘要

近日,“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透露了高考语文的改革方向。

近日,“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透露了高考语文的改革方向。

要点关注FOCUS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高考语文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

(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

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高考语文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的文学教育也崩溃了”。(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有一年考了刘震云的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我们发现之后,第二年就调整了。)

“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而是通过“模仿写诗,来感觉那种语言的超越,语言的变型。语言有时候不能穷尽,情诗就要说出变型的话,这就是诗。让孩子们懂得语言的这个特点,最终是一种情感训练、思维训练,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改革还要让孩子们写剧本、改编剧本,写散文,写小小说。”

现场回顾

有等级考试之后,高中孩子将不是在考场,就是在去考场的路上

出人意料的是,温儒敏的言论并没有遭到众多语文特级教师的反对。

因为,年逾古稀的温儒敏这两年还在地方高中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调研。

他发现,号称向985、211高校贡献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比如,有老师总结出15种写法:怎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怎么套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怎么联系新闻,诸如此类。

“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作文的阅卷存在很大问题。”他详细分析,语文卷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分数分成四等,二等分是42~45分,他们调查了4个省,75%~85%都是二等分,根本拉不开距离。

“考得好也是42分,考得不好差不多也是40多分,所以老师就不教了,顶多教点考场上的作文技巧。”他们调查的4个省,考入一类校的作文成绩,比考入二类高校总体差距为“2分”!

“新高考也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学生不是在考场,就是走在去考场的路上”。高一开始等级考试,考考考,造成现在的孩子对写作没兴趣,对读书没兴趣。语文要给其他出分的学科让路,学生精力自然不能放在这里。

语文凭什么要给数学让路

来自石家庄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要来话筒,向两位教材编写者反映:“现在很多中学把阅读的时间,甚至把语文的时间、语文早读的时间给压缩掉了。而且他们不允许孩子们在教室里看类似于《读者》、小说等跟学习无关的读物,所以说孩子们写作的时候想象力或者写作的能力会比较差一点。”

“语文为什么要给数学让路?”温儒敏自问自答,数学突击一个月可能提10分,语文突击一个月搞不好减5分。语文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现在语文高一是必修课,高二是选修课,高三就是“兵荒马乱”的考试。

正在着手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曹文轩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书目。“这个书目不是可看可不看,你必须看,因为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未来的高考语文恐怕会对女生不利

温儒敏揭露现状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但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他的讲话让参会的人屏气凝神: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温儒敏继续抛出炸弹: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

因为在温儒敏看来,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温儒敏谈到: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有一年考了刘震云的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我们发现之后,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的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高中课堂,还是要靠高考指挥棒来指挥

温儒敏透露,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而是通过“模仿写诗,来感觉那种语言的超越,语言的变型。语言有时候不能穷尽,情诗就要说出变型的话,这就是诗。让孩子们懂得语言的这个特点,最终是一种情感训练、思维训练,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改革还要让孩子们写剧本、改编剧本,写散文,写小小说。”他解释,这是审美的教育。

这样教学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指出,现在的很多语文老师基本不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温儒敏只能尽量去影响准老师。在北师大,他苦口婆心劝学生们“少看微信多读书“,语文教学要尽量往阅读和写作方向转一转,以此来激活我们的写作教学。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还可以点击此处进行咨询哦

声明: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及网络等,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ID:bj-gaokao)整合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考语文15%的人做不完高考语文改革

2018年高考语文字音字形考查知识点2017-10-17

2018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素材整理2017-11-09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