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在线

登录 | 注册

高三历史高考重点知识点—中国现代部分

2013-03-02 14:44|编辑: 郝鹏|阅读: 463

摘要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之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

高三历史高考重点知识点——中国现代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A:1949.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体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用:激发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实行民族自治;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和西藏;意义: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调动了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文化大革命

  A:危害民主的史实: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被无政府主义者冲击;秩序被武斗所取代,生产被混乱所取代。国家主席刘少奇被罗织“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被永远开除出党,并迫害至死。造反派夺权;中央“文革”小组违背宪法。

  B: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C:经验教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A: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

  B:修订1982年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的法律《民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

  C:基层民主选举,保障基层公民的权利。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A:1982年邓小平提出,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的构想,并获得通过。

  B:首次成功实践:1997年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澳门回归祖国又一次成功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建国初,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B: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C: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D“中共八大指出阶级矛盾基本解决,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E: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

  A: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我国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起点。

  B: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领导。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四川,安徽;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户。性质: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的变革。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1984年全面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目标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A:开端: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B:发展: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设为经济特区。

  C:特点:从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沿海,沿边,沿江,内陆中心城市扩展,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1992年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间接管理、宏观调控;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1997年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B: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提出,主要内容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的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A: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B: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B: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E: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衣:由传统到中西合璧(主要表现);

  B: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70、80年代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住:吸收西方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D:行:铁路、轮船、汽车、飞机

  E:礼仪:由跪拜到鞠躬握手,体现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婚丧嫁取:自由恋爱和简葬等。娱乐:互联网等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A:铁路:1881年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开平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

  B: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招商局成立。

  C:航空:1910年,冯如研制成功第一架飞机。

  D: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居前列的电讯大国。

  (3)大众传媒的发展

  A:报刊:《申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B:1905年,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首获国际大奖。

  C:邮政:1896年“大请3邮政局”成立,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三民主义:“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革命派没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B:新三民主义:新的表现: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民生主义增加“节制资本”评价: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C: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实践三民主义的正确方法,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2)毛泽东思想

  A: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将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

  B: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和国家的中心转移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任务。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论十大关系》发表说明中国早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国家的政治生活主题。

  C: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

  A:1978年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B: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中国人民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

  E: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F: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

  G: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H: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4)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前进发展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A: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中国开始拥有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B:东方魔稻—杂交水稻,袁隆平——第二次绿色革命。

  C:神舟号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上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D:其他: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银河系列计算机1997年每秒130亿次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A: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B: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的损害。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重现生机。

  (3)教育事业的发展

  A: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目前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战略目标。

  B:高等教育:1958年“教育大革命“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十年文革严重破坏了高等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三知识点历史

高三孩子早恋,高考家长该如何处理?2015-01-21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练习2015-01-21

高三励志:你真的努力过吗?2015-01-23

高三生物知识点: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2015-01-29

高三数学知识点:三学生征服高考数学12问2015-01-29

没有更多了

  • 2024北京高三一模

  • 2024选考科目要求

  • 专业录取分数线

  • 2024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 海淀一模试题

  • 西城一模试题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福利领取

    福利领取

  • 强基综评

    强基综评

  • 高考指南

    高考指南

  • 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

  • 选科指南

    选科指南

  • 升学招生

    升学招生

  • 录取分数

    录取分数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京考一点通

bjgkzx 复制